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送别诗句古诗中的长亭柳色

送别诗句古诗中的长亭柳色

癸卯年冬月初九 微雪初霁

清晨推开窗,见远山覆着薄雪,恍若王维笔下"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景致。忽然接到挚友将赴英伦的消息,那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便哽在喉间——可眼下分明是凛冬,何处寻柳色?只得将满腹离思付诸纸笔。

长亭古道今犹在

独自往城郊驿亭走去,青石板上积雪未消。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十里长亭,曾见证多少"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怅惘。石柱上斑驳的刻痕,或许是某位商贾计算归期的划记;檐角锈蚀的风铃,定聆听过比柳永"执手相看泪眼"更哽咽的告别。现代交通早已消解了地理的阻隔,手机屏幕却能瞬间传递容颜,但仪式感的消逝反而让离别变得更为沉重——我们失去了郑重其事的伤感权利。

折柳赠别的新生

在枯柳枝头意外发现绒绒芽苞,才惊觉植物比人类更懂冬藏春发的道理。折下枝条时想起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而今我以保温箱封装这截柳枝,连同武夷山岩茶一并寄往伦敦。古人折柳是因柳丝柔长喻情谊,柳音同"留"表眷恋,而今这截跨越洲际的柳枝,将在异国温室里生根抽条,成为三维的电子邮件,比任何像素堆砌的表情包都更具温度。

云端的阳关三叠

傍晚与友人视频告别,摄像头对准案头《唐诗三百首》。我们笑着诵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屏幕突然卡顿在他欲言又止的唇角,像一帧古画残卷。忽然明白技术永远不能消除离别,但能重塑告别仪式——我将《阳关三叠》古琴谱扫描件做成动态水墨画,在他登机那刻发送:云外寄书的浪漫,从鸿雁传书变为云端同步,未竟之言皆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旋律里千回百转。

归途雪又落下,手机震动传来他拍摄的机场朝霞。忽然彻悟:所有送别诗的本质都不是告别,而是以文字为绳结标记情感坐标。从长亭柳枝到云端字节,人类始终在寻找情感的锚点,让"海内存知己"的誓言穿越时空永恒回响。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大抵离情别绪亦如是。

古诗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翻译赏析

古诗送别·长亭外古道边翻译赏析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作者为近代文学家李叔同。歌词全文如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

《送别 长亭外》古诗

《送别 长亭外》古诗送别 作者:李叔同近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长亭外古诗解释

送别长亭外古诗原文如下:《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送别长亭外古诗解释如下:送别的长亭...

《长亭送别》(端正好)情景默写

《长亭送别》(端正好)情景默写《长亭送别》(端正好)理解性默写 1.《长亭送别》中,“,”两句通过色彩的对比,突出深秋时节天空辽阔,菊花遍地的景色特征。 2.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描写的意境和抒发的感情很 相似的两句话是:, 。 3.范仲淹《苏幕遮》词中有“碧云天,黄叶地,...

《长亭送别》王实甫书写离别之情的古诗赏析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下)【长亭送别】人物介绍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

《送别 长亭外》古诗解释

《送别 长亭外》古诗解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出自近代诗人李叔同的古诗作品《送别》之中,其古诗全文如 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煮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 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2.作者用“?。”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

《长亭送别》(王实甫)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长亭送别》(王实甫)理解性默写(带答案)《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 1、《长亭送别》中,从上到下写出天地状态的诗句是:,。2、《长亭送别》中,“?”两句采用设问的形式,并用夸张的手法写经霜的树林是被崔莺莺离别之泪染红的,表现了莺莺因为张生即将远离的无限感伤的心境。3、《长亭送别》中,作者巧妙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