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日记
十月廿七 寒雨敲窗
秋深了,暮色如墨汁般浸染天际时,冷雨终于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我独坐窗前,听雨点叩击青瓦的声响,忽密忽疏,仿佛谁在远处拨弄着欲断的琴弦。窗棂上凝着细密的水珠,烛火在风里摇曳,将我的影子投在墙上,晃动着,像另一个不安的灵魂。
想起今晨收到故人从北方捎来的信,信纸边缘已有些磨损,墨迹被雨水晕开几处。他说塞外早降初雪,羌笛声咽,问我江南秋色如何?是否还记得共剪西窗烛的旧约?我提笔欲回,却半晌未能落字——雨声太聒噪,又太寂静,竟把思绪搅成乱麻。
夜雨声中的记忆
烛芯爆出个灯花,倏然亮了一瞬。这光景让我恍惚回到五年前的巴山夜雨时。那夜也是这般雨声潺潺,我们围炉煮酒,读李义山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说这诗妙在时空交错,今日巴山夜雨中的期盼,终将成为来日西窗烛下的追忆。当时笑你迂阔,而今才知诗人早已勘破:人生永在“此刻”的雨夜期盼“彼时”的晴昼,而真到了晴昼,怀念的又是逝去的雨夜。
雨愈下愈急了。檐下水滴连成银线,在石阶上溅起朵朵水花。忽然记起你最爱听雨打芭蕉,说那声音像珍珠落玉盘。如今院中芭蕉已枯,再无人与我共赏此声。倒是墙角秋虫噤寒,偶有一两声哀鸣,很快被雨声吞没。
寄北的遥思
墨研了又干,信纸上仍只“见字如晤”四字。想问你塞外风沙可灼伤了面颊?想问雪夜巡边时可曾添衣?却最终只写下“秋池水涨,归期未期”八字。原来千百年来,思念从未变过模样——总囿于山河阻隔,总困于言不及义。
雨声渐歇时,天边已透出蟹壳青。烛泪堆叠如小山,竟不知不觉坐了一夜。晨光熹微中,见院中残桂落了一地金黄,被雨水浸着,散发出最后的甜香。忽然明白夜雨寄北的深意:所有来不及说出口的话,都会化作雨声;所有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终将凝成诗行。
封缄书信时,我在扉页添了句“夜雨十年灯”。这灯照亮的不只是巴山夜雨、西窗剪烛,更是所有在时间长河里隔雨相望的人们。愿北地的你,能在某个雪夜看见这南国的雨光。
六年级成长的诗句合集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
吴石将军诗句
一、衍生注释 “征衣”:指军装,吴石将军一生戎马,此词暗含他的军旅生涯;“故垒”:旧战场的堡垒,代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桑麻事”:泛指农家生活,这里指对和平、平凡生活的向往;“巴山夜雨”:化用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典故,原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吴石用在此处,将对战友的怀念与对...
关于中的诗
他的诗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像《无题》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像《夜雨寄北》里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都是他心里的话。他写中年,写回忆,不是为了卖惨,而是告诉我们:原来每个人的中年,都有这样的日子——一边笑着和朋友吃饭,一边偷偷想起过去的自己。四、运用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