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古诗冬日随感日记
寒梅初绽时节的凝思
清晨推窗,凛冽的寒风裹挟着细雪扑面而来,倏然想起古人“东天古诗”中描绘的严冬意象。檐角冰凌垂若玉箸,院角一株老梅竟已绽出三两花苞,猩红点点傲立于霜白世界,恰似“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的意境。这般景致令我不禁取出砚台,呵冻研墨,试图效仿古人即景赋诗,却终究只能怅然搁笔——现代人早已失却了那份“东天古诗”的凝练与深邃。
炉畔忆古与时空对话
午后围炉煮茶,重读《全唐诗》中卢照邻《冬日临昆明池》的“石鲸双瞻依,东天古诗情”,恍然察觉古人面对寒冬时从未停止精神的驰骋。他们以冰棱为剑戟,以雪原作素笺,在呵气成霜的时节反而迸发出最炽热的诗情。而今人空调暖房里捧着手机刷短视频,与自然隔了多层玻璃,再也写不出“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壮阔,亦难体会“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美学。窗外的老梅仍在风中摇曳,它见证过李白醉后的泼墨,陪伴过杜甫忧国的沉吟,如今静观着我这般现代人的怅惘。
暮色渐浓时,雪地上忽然跃来几只麻雀,爪印恰似散落的标点符号。我忽有所悟: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东天古诗”,不必强求仿作古人格律。若能以真诚文字记录当下感悟,哪怕是用白话文写就的日记,亦可成为未来时代的诗篇。遂展纸记录此日所思,墨迹晕染处,仿佛与千年前的诗人完成了跨越时空的唱和。
临睡前再观窗外,雪已停歇,梅枝映月如墨痕勾勒。忽然懂得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谛——最美的东天古诗从来不在书卷中,而始终镌刻在四时流转的天地之间,等待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或许明日晨起,我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三行小诗,为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添一抹灵动的注脚。
叶嘉莹《古诗词课》读书随感
研读叶先生的《古诗词课》,关于古诗词内核的模糊隐线渐渐显形清楚起来。对于“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首”“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这样的诗句,读来很自然的就能融情入境,不用刻意记背,这些文字就能穿越脑际,映入心田。用叶先生的话说,这叫得到了强大的兴发和感动。记得《香菱学诗》一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