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於潜僧绿筠轩中的竹影清心日记

於潜僧绿筠轩中的竹影清心日记

一、晨光初探竹径幽

清晨薄雾未散,我循着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意境,踏入城西的竹林小苑。露珠缀在竹叶尖梢,宛如诗人笔下“此君不可一日无”的晶莹注解。竹枝在微风中和鸣,恍若七贤士正在竹林中挥袖长吟,那“人间亦自有丹丘”的超然境界,此刻竟在尘世中具象为拂过脸颊的凉风。

竹韵三叠

竹节错落生长如同时间的刻度,每道青痕都记载着东坡当年与僧人了然对坐论道的夜晚。我以指尖轻触竹上霜痕,忽然懂得诗人为何说“若对此君仍大嚼”——竹之高洁本非俗世饕餮所能吞噬,其清瘦风骨恰是精神世界的琼浆。

二、午荫里的时空对话

正午阳光穿过竹隙,在青石板上洒下金箔般的光斑。取出随身携带的诗集,墨香与竹香在空气中交融。忽然惊觉“红妆踏歌舞”与“风露湿霓裳”的绮丽,终究不及“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竹韵来得恒久。耳畔似有古琴声自千年外飘来,那是僧房中文人雅士正在举行竹下诗会,而今日独坐的我,竟成了穿越时空的座上宾。

竹叶在风中书写簌簌的秘语,仿佛在传达东坡当年未尽的诗思。我忽然明白诗人强调“要看凛凛霜前意”的深意——竹之珍贵不在其形,而在其四季不改的苍翠本色,正如君子立于浊世而不改其志的铮铮风骨。

三、暮色里的悟道时刻

夕阳将竹影拉成长长的墨痕,整片竹林渐次染上琥珀色光晕。此刻方真正参透“何必西湖问六桥”的豁达——只要心中有竹,何处不是修心道场?晚风拂过时竹涛阵阵,仿佛是绿筠轩主人在云端轻笑:世人总慕西湖盛景,却不知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竹铭三问

暮色中以竹杖叩石三问:一问可能舍锦衣玉食而守清贫?二问可能弃浮名虚利而求本心?三问可能于万丈红尘中持节而立?竹叶沙沙作响,答案早已写在千年前的诗行之间——真正的富足,从来都在精神的高地里蓬勃生长。

归途见霓虹初上,城市华灯与记忆中的竹影渐渐重叠。忽然了悟东坡之所以将竹置于肉食之上,乃因物质终有尽时,而精神清气却可如竹根般深植大地,在年年春风吹拂时,生出新的翠绿篇章。这或许就是古诗穿越千载仍能叩击人心的魔力——它总在某个寻常午后,让你与永恒的智慧突然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