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何处避?——读《暑热》有感
一、酷暑难耐的午后
窗外的蝉鸣声嘶力竭地叫着"知了——知了——",仿佛在抗议这灼人的天气。我瘫在竹席上,汗水早已浸透衣衫,手中的蒲扇机械地摇动着,却只换来一阵阵热风。忽然想起王维《苦热》中的诗句:"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这描述与眼前景象何其相似!
《苦热》节选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二、古诗中的消暑智慧
翻开泛黄的诗集,发现古人应对酷暑的方式竟如此诗意。李白在《夏日山中》写道:"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这种率性而为的避暑方式令人莞尔;而杨万里笔下"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的闲适,又让人心生向往。
最令我触动的是白居易《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这种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在空调普及的今天反而成了奢侈品。
三、现代生活的暑热困境
对比古人,我们虽然拥有空调冰箱,却失去了与自然相处的智慧。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热岛效应让城市变成蒸笼。想起杜甫《夏夜叹》中"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的煎熬,此刻竟有跨越千年的共鸣。
下午去超市时,看见收银员的工作服后背结着盐霜;外卖小哥的皮肤晒得黝黑,头盔下的头发湿得像水洗过。这让我想起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里"昼出耘田夜绩麻"的农人,古今劳动者的暑热之苦何其相似。
四、寻找心灵的荫凉
傍晚时分,我学着古人的样子在阳台摆上凉榻。微风拂过晾晒的薄荷叶,带来些许清凉。忽然明白柳宗元《夏昼偶作》中"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的意境——真正的凉爽不在温度,而在心境。
夜色渐浓时,远处广场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这让我想起陆游《幽居初夏》的句子:"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原来暑热中始终孕育着生机,就像冰箱里冰镇的西瓜,总能在最难熬的时刻给人甜蜜的慰藉。
结语
合上诗集时,发现扉页上不知何时停着一只蜻蜓。这意外的访客让我想起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生动画面。或许我们应该像古人那样,在暑热中保持发现美的眼睛,让诗意成为最好的消暑良方。
酷暑炎炎何处避,如在炉汤炉炭里(暑热诗词29首)
酷暑炎炎何处避,如在炉汤炉炭里(暑热诗词29首)《苦热》曾巩 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赫日已照灼,赤云助轩腾。积水殆将沸,清风岂能兴。草木恐焚燎,窗扉似炊蒸。冰雪气已夺,蚊蝇势相矜。发狂忧不免,暑饮讵复胜。《苦热》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偈颂三首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