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熙春感怀日记

熙春感怀日记

三月初九 晴光潋滟

晨起推窗,忽见庭前海棠尽放,方惊觉已是"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的时节。昨夜的细雨将青石板路洗得发亮,几只麻雀在缀满水珠的枝桠间跳跃,振落的露水恰巧跌进青苔密布的陶瓮,发出珠玉般的清响。

唐·刘禹锡《省试风光草际浮》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总是玉关情,金闺愁里听。

捧着暖茶临窗而立,忽然懂得古人为何总将"熙"字赠与春天。这熙熙然的不仅是春光,更是万物生长的韵律——墙角野蕨蜷曲的嫩尖、池中锦鲤甩尾泛起的金纹、甚至瓦檐下垂落的雨帘,都透着生命最初的欢愉。母亲在院中晾晒新染的蓝布,靛青色的布匹在风里扬起时,竟与千年诗句里"草绿春光丽"的意境叠合。

午後漫行 城南旧巷

趁着日暖到城南寻访旧书肆,途经的石桥栏板上刻着"熙宁年间重修"的字样。桥下洗衣妇人抡着棒槌捶打衣物,梆梆声惊起白鹭掠过水面。忽然想起苏轼在《熙宁中》写的"熙宁岁壬子,春雪深尺余",此刻虽无春雪,但柳絮已然纷飞如雪,粘在卖糖画老人的草靶上。

书肆老板取出康熙年间刊印的《熙朝雅颂集》,泛黄纸页间漫出陈墨与樟木的混合气息。其中收录的"熙阳澹荡惠风柔"一句,恰与此刻从木格窗棂渗进的春光相契。忽然领悟到"熙"字里藏着的不仅是光明温暖,更是一种从容流转的时空韵律——从《诗经》"於缉熙敬止"到范仲淹"熙然千里耕",再至眼前熙攘的市井人间,这个字始终在记录着华夏文明里对祥和生活的永恒向往。

暮色烹茶 灯下拾忆

夜风穿堂时在案头点起檀香,白日在书肆抄录的"熙载寜非钜业,调元实属鸿名"在灯下愈显苍劲。突然接到故乡姑母来信,说老宅院的熙春梅今年花开尤盛,香气能飘过整条青石巷。信纸间夹着几朵压平的梅花标本,恍然惊觉这暗香竟与童年记忆别无二致。

原来"熙"字最动人的力量,在于让流淌的时光获得具象的锚点。当千年诗句里的熙熙春景与此刻窗外的月色重叠,当古籍中的熙朝雅颂化作市井街巷的炊烟,文字便成了最神奇的时空容器。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怀着熙然之心,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打捞那些散落在光阴里的金屑。

墨迹渐干时,忽见案头宣纸上无意滴落的茶渍,竟晕染成春山叠翠的形状。这或许就是熙春最美的赠礼——让寻常事物都焕发出诗意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