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初夏·竹林寺访古记
晨光熹微时踏入竹林寺山门,石阶上斑驳的"曲径通幽处"刻痕犹在,正是唐代诗人常建笔下"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的景致。竹影婆娑间,忽见廊柱上褪色的楹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传诵千年的竹林寺古诗竟在此处与我相逢。
诗碑寻踪
在藏经阁后的碑林深处,发现宋代摹刻的《题竹林寺》诗碑。青苔覆盖的碑面上,"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字迹依然遒劲,雨水冲刷出的石纹恰似水墨皴法。指尖抚过"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刻痕时,几只山雀应景般掠过放生池,惊起水面碎金般的阳光。
古诗新悟
坐在唐代僧人打坐的"观云石"上重读竹林寺古诗,忽觉"曲径"不仅是物理路径,更是心灵的修行轨迹。当代人总在电子屏幕里寻找"幽处",却忘了真正的禅意藏在竹叶摩挲的沙沙声中。寺墙外游客的喧哗与诗中的"万籁俱寂"形成奇妙对话,让人想起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慨叹。
禅茶偶得
午后在茶寮遇见住持,他沏着野茶说起竹林寺古诗的现代诠释:"古人写'潭影空人心',现在年轻人拍完照就走,潭水里只剩手机倒影。"老僧笑着指向新立的电子功德箱,二维码旁竟刻着"但余钟磬音"的下联"扫码支付声",这黑色幽默般的古今对照令人莞尔。
暮钟响起时,整座寺庙笼罩在琥珀色的夕照里。归途拾得半片竹简,上面稚拙地刻着某位小沙弥的习作:"WiFi密码处,禅房信号深"。这荒诞又真实的当代版竹林寺古诗,或许正是文化血脉延续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