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词拜年日记:墨香里的新春祝福

正月初一·晨

窗外的爆竹声惊醒了薄雾,砚台里的陈墨被温水化开,笔架上悬着的狼毫似乎也沾染了年味。今年决定用最传统的方式拜年——手写古诗词贺笺。

《元日》启新篇

铺开洒金红笺时,王安石的诗句跃然心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墨汁在宣纸上洇出梅枝般的纹路,突然理解古人为何要"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横竖撇捺间,藏着千年不变的迎新仪式感。

"邻家稚子隔墙呼,邀我同题贺岁图"——写至此处,隔壁小侄果然来叩门,带着他歪歪扭扭的"福"字求教。于是裁了半张宣纸教他写苏轼的"欲知春色好,时绕岁寒枝",稚嫩的笔迹倒比印刷体更鲜活。

午后·诗香传情

带着写好的二十余张诗笺走访亲友。三舅捧着李清照的"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反复吟诵,说比电子红包更有滋味;姑妈把陆游的"桃符历历新"贴在智能门锁旁,传统与现代竟意外和谐。

月下独酌得句

暮色里独坐庭院,看微信群里长辈们晒出的手写诗词,忽然悟得:古诗词拜年就像文化的接力赛。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映着手机屏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着玻璃幕墙,古今光影在平仄中交融。遂提笔记下:"二维码扫千年韵,一纸红笺载春声"。

墨干收笔时,发现这古诗词拜年的仪式,竟比往年的群发祝福更显真挚。那些平仄对仗原是岁月的密码,当我们在"千门万户曈曈日"中写下"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便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