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被岁月遗忘的诗行——重拾那首抛弃的古诗

被岁月遗忘的诗行

——重拾那首抛弃的古诗

清晨整理旧书箱时,一页泛黄的纸片从《唐诗三百首》扉页飘落。拾起一看,竟是高中时抄录的半阙《春江花月夜》,墨迹早已褪成淡褐色,像被时光啃噬的蝉翼。

一、与抛弃的古诗重逢

纸片边缘还粘着当年用的荧光贴,如今胶质发黄剥落,恰似我对这首诗的记忆。记得语文老师曾说这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而十八岁的我只觉得"江畔何人初见月"的句子矫情,随手夹进书里便再未翻开。

此刻那些曾被抛弃的古诗字句突然鲜活起来:"江流宛转绕芳甸"中分明淌着少年时不屑一顾的温柔,"月照花林皆似霰"里藏着当年读不懂的永恒意象。钢笔在"空里流霜不觉飞"下面画的重重波浪线,如今竟成了刺痛眼睛的伏笔。

二、被遗忘的韵律密码

午后特意泡了明前龙井,将残破的诗笺铺在榆木案几上。茶香氤氲中,那些抛弃的古诗关键词开始自动重组——"捣衣砧上拂还来"的声响,"鸿雁长飞光不度"的剪影,十年前觉得拗口的平仄,此刻在舌根自然流转成歌。

突然明白当年厌恶的或许不是诗句本身,而是诗中那个不肯慢下来的自己。就像总把"鱼龙潜跃水成文"匆匆读成"鱼跳龙门"的典故,却忽略了水纹里暗藏的整个盛唐气象。

三、重织时光的锦缎

傍晚时分用洒金宣纸重抄全诗,墨汁在"江潭落月复西斜"处微微晕染。手机突然弹出同学群消息,有人晒出女儿背诵《春江花月夜》的视频,稚嫩的童声正念到"不知乘月几人归"。

窗外玉兰树沙沙作响,十年前抛弃的古诗此刻完成闭环。那些曾被定义为无用的平仄对仗,原来早在我们血脉里埋下平仄的种子。就像月光终究会找到每一条江河,有些诗篇注定要在特定时刻,照亮我们刻意绕远的生命折痕。

收笔时发现新抄的诗稿比旧纸片多出三行,原来当年根本没抄完。那些被抛弃的古诗段落,一直在时光深处静静等待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