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孤山古诗寻幽日记

孤山古诗寻幽日记

十月二十三日 晴

今日得闲,终于能赴一场酝酿已久的约——与孤山古诗的约。这座位于西子湖畔的小小山脉,因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的“梅妻鹤子”而闻名于世,更因他那些清绝孤高的诗句而成为我心中一处文学的圣地。火车一路南行,我的心也早已飞向了那片蕴藏着千年诗魂的山水之间。

一探处士故居

抵达孤山脚下,首先便去寻访放鹤亭与和靖先生墓。沿着青石板路缓缓上行,四周树木葱茏,绿意逼人,与西湖的潋滟波光相映成趣。此地清幽寂静,唯有鸟鸣声声入耳,仿佛时光也在此放缓了脚步。站在墓前,默念着那首千古传诵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中那份超然物外、恬淡自适的意境,此刻便如此真切地环绕身旁。先生在此结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城市,他将生命活成了一句最美的诗。这孤山,正是他精神的化身,是他诗篇中最永恒的背景。

诗踪处处

午后,我漫步于西泠桥畔,在浙江博物馆的文澜阁前驻足。这里珍藏的不仅是古籍,更是流转千年的文脉。孤山之于古诗,绝非仅仅是一座山。它是一颗文化的种子,自林和靖之后,白居易、苏东坡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流连,留下无数瑰丽诗篇。白居易的“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苏东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无不将孤山与西湖的秀美融为一体,赋予了这片山水无尽的浪漫与诗意。我坐在湖畔的长椅上,望着远处的保俶塔,试图在心中勾勒那些诗句所描绘的画卷:春日的桃柳,夏日的荷风,秋日的明月,冬日的残雪。四时之景不同,而诗情画意永存。

心灵的对话

夕阳西下,为孤山与西湖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独坐于一片僻静的角落,翻开随身携带的诗集,再次品读那些熟悉的诗句。此刻,我不再仅仅是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像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者。我仿佛能感受到林和靖在梅树下踱步吟哦的孤寂与满足,能体会到苏轼在此畅饮挥毫的豪放与洒脱。孤山古诗,其核心从不是辞藻的堆砌,而是灵魂与自然的深度融合,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人生哲学。在这份宁静中,日常生活的纷扰与焦虑渐渐沉淀,内心获得了一种难得的澄明与平和。

归途所思

踏上归途,华灯初上。回望暮色中渐行渐远的孤山轮廓,它依旧默然伫立,仿佛一位历尽沧桑的智者。这一次的寻访,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抵达,更是一次精神上的回归。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孤山古诗,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它们变成了拂过脸颊的清风、映入眼帘的碧波、萦绕鼻尖的淡淡草木清香。我终于明白,真正的诗意从未远离,它就栖居在我们对自然的热爱里,对内心的观照中。感谢孤山,感谢古诗,赐予我如此丰盈的一个午后。他日,定当再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