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汉江临眺中的襄阳印象

《汉江临眺》中的襄阳印象

一、朝发白帝,暮至襄阳

清晨的江雾还未散尽,我乘坐的客轮已缓缓靠向襄阳码头。站在甲板上,王维那句“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蓦然涌上心头。这座伫立在汉江畔的古城,果然如诗中所绘,自带吞吐山河的气象。江水托着初升的朝阳,碎金般的光斑在浪尖跳跃,正是“襄阳好风日”的鲜活注解。

江畔拾忆

沿着滨江大道行走,唐代诗人孟浩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的赞叹犹在耳畔。护城河边垂柳拂堤,与对岸的鹿门山形成青绿相映的画卷。几位老者在城墙下打着太极,衣袂飘动间仿佛与古城墙的斑驳痕迹完成了时空对话。

二、铁马金戈的诗意沉淀

登上仲宣楼远眺,汉江如一条碧玉带缠绕城郭。此刻才真正读懂“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的立体意境——远处的帆影确实似在云端游动,而江心的渔舟正随着波涛轻轻摇摆。城墙砖石上深深浅浅的刻痕,无声诉说着“华夏第一城池”历经的烽火岁月。

在襄阳博物馆,看到明代仇英绘制的《襄阳形胜图》,与今日城垣布局依然高度重合。玻璃展柜里出土的宋代箭簇与唐代瓦当,让人想起黄庭坚“襄阳旧俗,如何春草,更在斜阳外”的咏叹。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物证,更是诗词意象的源头活水。

三、诗意浸润的市井烟火

穿过北街的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襄阳牛油面的麻辣鲜香。鬓角斑白的说书人在树荫下敲响云板,用当地方言吟唱《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段落。孩子们围着糖画摊子,看艺人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勾勒出古隆中牌坊的造型。

傍晚在汉水边散步时,遇见几位写生的美院学生。画板上正在晕染的,正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朦胧景致。他们告诉我,每年春秋两季都会来襄阳采风,因为这里“每块城砖都压着韵脚,每朵浪花都藏着平仄”。

四、千载诗心的当代回响

临别前登上夫人城,整座襄阳城在夕阳下泛起暖金色的光泽。现代高楼与古代城阙在光影中奇妙交融,恰似古典诗词与当代文明的对话。忽然领悟王维当年创作《汉江临眺》时的心境——当自然伟力与人文积淀相遇,便会产生超越时空的审美共鸣。

归航的渔船拉响汽笛,惊起一行白鹭掠过江心洲。这“波澜动远空”的生动图景,与一千二百年前的诗歌瞬间重叠。原来真正的诗城,从不需要刻意寻找诗句,因为它的每寸土地都是自然生长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