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十二月十五日 大雪封门
窗外呼啸的北风卷着鹅毛般的雪片,恰似千年前岑参笔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苍茫。暖气片嘶嘶作响,我捧着烫手的紫砂杯,在《全唐诗》泛黄的书页间与那位盛唐的边塞诗人相遇。
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读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忍不住起身推窗。路灯下的雪片果真如梨花翻飞,唐代的比喻竟能穿透时空点亮今夜的景致。岑参的妙处在于以暖色写寒苦——春风与梨花是盛唐的气象,哪怕在戍边将士冻得弓不得控的苦寒中,依然保持着精神的绚烂绽放。这让我想起昨日公司遇到的困境,或许也该学学这般将冰棱看作琉璃的视角。
二、风掣红旗冻不翻
最震撼的总是那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红旗冻僵在旗杆上的意象,比任何直接描写寒冷的词句都更有力量。就像此刻窗台上渐渐堆高的积雪,在寂静中积蓄着某种亘古的威严。现代人早已用暖气驱散了物理意义上的寒冷,但精神意义上的寒潮袭来时,我们可还有「中军置酒饮归客」的豪情?可还能在冰天雪地里奏响胡琴琵琶?
合上书页时,雪光将房间映得微明。岑参的诗句像雪粒般在脑海里簌簌作响:那些关于离别与坚守,关于苦寒与温暖,关于自然伟力与人间情谊的咏叹。今人看雪多半只在朋友圈发几张照片,而古人却能在雪中看见整个宇宙——辕门积雪时想着的是「山回路转不见君」,是「去时雪满天山路」,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天地万物共鸣。
凌晨两点钟,雪渐渐小了。我忽然理解为什么这首看似送别的诗要以白雪为题——雪是天地间的留白,让马蹄声、琵琶声、吟诗声都显得格外清晰;雪是时间的琥珀,将一千二百年前的离别凝固成永恒的艺术;雪更是心灵的镜面,照见古今相通的人类情感。或许明日该学着古人煮雪烹茶,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找回几分「狐裘不暖锦衾薄」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