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边塞见闻日记
戊戌年冬月初九 大风雪
晨起推帐,玉门关外已是千山暮雪。狂风卷着砂砾般的雪粒砸在铁甲上,铮然有声。昨夜捧读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之句,今朝便见诗中之景劈面而来。校场点兵时,但见同袍眉睫凝霜,呵气成雾,却无一人瑟缩——这倒应了岑参那句"风头如刀面如割"。
戍楼远眺
申时登戍楼巡哨,遥见孤烟直上,恍惚间似回到高适笔下"大漠穷秋塞草腓"的意境。沙碛中偶有胡杨倔立,枯枝如铁戟刺破苍穹。忽然懂得为何古人总将边塞与断肠并提,这苍茫天地间,确教人顿生"古来征战几人回"之叹。
夜巡时火炬明灭,忽然想起杨炯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白日里见到营中画角染霜,战旗冻得僵直,竟与千年前的诗境重合。或许每个来到边塞的人,都会成为诗句的注脚——我们踏着前人的足迹,续写着新的《从军行》。
篝火夜话
晚间与老兵围炉夜话,听他说起二十年前突袭匈奴的旧事。火光照着他脸上的刀疤,恍若李颀笔下"黄云陇底白雪飞"的老将。他说每道伤疤都对应着某个战友的姓名,那些名字最终都化作王翰诗中"醉卧沙场君莫笑"的绝唱。
夜半执笔时,帐外刁斗声催。忽然明白这些古诗为何千年不朽——它们不是墨写的文字,而是用血与火淬炼的边塞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头顶的月光,同样照亮过写下"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王昌龄。
从军行中的边塞环境作文
在这边塞的日子里,我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有时候,狂风会卷起漫天的黄沙,让我们睁不开眼;有时候,暴雪会把整个营地都掩埋起来,让我们寸步难行。但我们从来没有退缩过,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军人,我们的职责就是守护这片土地。从《从军行》的诗句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边塞环境的深刻描绘。那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是一种精神的考验。在这边塞,我们...
从军行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描述了戍边战士艰苦孤寂的生活书_百度...
从军行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描述了戍边战士艰苦孤寂的生活书 唐代·王昌龄诗《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学完《从军行》用将士的口吻一封家书600字作文初中
1、亲爱的父母:你们还好吗?我过的很好,我这么多年没有回去,我很想你们,你们一定要吃饱穿暖,注意身体。等我和将士们把敌人消灭后,我一定回去看你们。在这些年里,我身经百战,去过青海湖、长云、祁连雪山、玉门关。以前的祁连山雪光闪耀,异常壮丽,如今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边塞的环境...
王昌龄的边塞诗-《从军行》之四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解释 青海:指青海湖,...
边塞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中描写边塞风光,视角的选取十分关键。诗人常常采用俯瞰、远眺等大视角,展现边塞的整体风貌。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诗人站在高处,将青海湖上空的阴云、连绵的雪山、孤独的城池以及远方的玉门关尽收眼底,勾勒出一幅宏大壮阔的边塞全景图。景物的布局也独具匠心。诗人会精心安排景物的位置...
从军行边塞风光描写技巧
下 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
边塞诗:杨炯《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边塞诗知识点总结 一、从军行边塞诗的基本概况 从军行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它主要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战争生活、自然风光以及征人思妇的情感等。这些诗歌往往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状况、民族关系以及人们对于战争的复杂态度。从军行边塞诗起源较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初露端倪。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