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四月五日的追思
清晨推开窗,细雨如丝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景象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撞进眼帘。撑伞走在青石板路上,看见三三两两的行人捧着白菊,忽然想起今天正是寒食节后第一个清明。
墓前的对话
祖父的墓碑被雨水洗得发亮,我用手帕轻轻擦去水珠,摆上他生前最爱的龙井茶。十年了,那个教我背《唐诗三百首》的老人,如今只剩碑上一方黑白照片。「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突然有了具象——当年他走时,也是这样缠绵的雨天。
记忆里的炊烟
山脚下飘来艾草糍粑的香气,让我想起祖母在世时,总要在清明蒸一笼「清明粿」。糯米团里裹着春笋和腊肉,蒸笼揭开时白雾腾起,她布满皱纹的脸就在雾气后若隐若现。如今老屋的灶台早已冷清,唯有《岁时百问》里「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的记载,还留着当年的温度。
雨中的顿悟
返程时雨势渐歇,阳光穿透云层在积水上折射出虹彩。突然明白清明不仅是祭扫的仪式,更是生者与逝者的一场对话。就像苏轼在《东栏梨花》里写的「人生看得几清明」,这场千年的雨,淋湿了杜牧的衣衫,也打湿了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归途经过儿童放纸鸢的草地,那些彩色的斑点飞向晴空,仿佛逝者留给世界的微笑。
暮色中重读《清明》,突然发现「欲断魂」之后还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的生机。或许缅怀的真谛,就是在铭记中继续前行。就像此刻,我在日记本上压扁的野花,明年又会生长在新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