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春日访竹记
一、寻竹
晨起推窗,忽见远山含翠,想起常建诗中"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便决意去城西竹林探访。踩着三月的阳光,青石板路上还沾着昨夜的露水,鞋底与石面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像在叩响自然的门扉。
行至山脚,竹影已漫过石阶。新生的笋尖顶着褐衣破土,老竹则挺着青竿直指云霄。风过时,整片竹林便漾起层层碧浪,沙沙声里仿佛藏着千年前王维"独坐幽篁里"的琴韵。
二、观竹
择一处竹亭小憩,细观竿上斑纹。阳光透过竹叶间隙,在地上描摹出苏轼笔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写意画。忽有鸟雀掠过,惊落几片竹叶,正飘在石案未干的茶渍旁,倒应了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题画诗。
竹之三德
- 虚怀若谷:中空竿节似在诉说谦逊
- 坚韧不屈: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傲骨
- 四季常青:岁寒方知劲竹心的恒守
三、悟竹
暮色渐浓时,竹林泛起薄雾。恍惚见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幻影。归途拾得一枚竹箨,纹理间竟暗合黄庭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笔势。方知古人咏竹非徒慕其形,更是将人生况味寄寓其中。
记得《诗经》有言"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这漫山修竹历经千年风霜,依然守着"未出土时先有节"的气度。或许我们该学竹般,在喧嚣尘世中葆有内心的幽径,让性灵通向花木深处的禅房。
归家展纸记此游,墨痕与竹影在宣纸上交融,忽觉韦应物"窗竹夜鸣秋"的意境跃然眼前。这青青竹色,原是穿越古今的使者,将诗人的咏叹与凡人的感悟,都编织进岁月的箨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