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中的山色遐思
清晨推开窗时,忽见远山如黛,雾气缠绵于峰峦之间,不禁想起杜甫那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昨日重读《望岳》,心中涌起万千思绪,遂决定今日独往城郊的山中行走,尝试以脚步丈量诗中的巍峨,以呼吸感受千年前的吟咏。
一、山径寻幽
沿着石阶缓缓而上,两侧松柏苍翠,鸟鸣时近时远。诗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境,在此刻变得真切——阳光从东侧倾泻,将西面的山谷仍留在暗影里,一如时间被锋利地分割。山不仅是自然之造物,更是心灵的刻度。踩着落叶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与古人同行:杜甫未曾登顶泰山,却以想象之力囊括天地,而我这微末的行走,是否也能窥得一丝一毫的玄妙?
二、峰顶长啸
及至山腰,强风骤起,云气奔涌。立于观景台时,眼前层峦叠嶂,青灰色山脉如巨兽脊背般伏向天际。忽然懂了为何诗人叹“荡胸生曾云”,这云海岂止荡胸,更似冲刷魂魄。闭目深吸,口中不觉念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顿觉胸中块垒尽消。登高方知天地阔,那些尘世烦忧,在此刻皆如蝼蚁尘埃。山教会人的,从来不是征服,而是谦卑与澄明。
三、归途沉吟
下山时夕阳西斜,金光熔铸山脊,恍若《望岳》末句“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的悲壮与崇高。杜甫以山喻志,而我呢?或许山只是镜子,照见自身的渺小与渴望。返程车上,望窗外远山渐隐于暮色,心中反复咀嚼“青未了”三字——山永远在那里,青翠无尽头,而人的生命与感悟,亦当如此延绵不绝。今日一游,虽未至泰山,然诗中山岳已落户心间。
夜记于此,惟愿此生常怀望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