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访古日记
十月五日 晴
今日得闲,终于踏上了心心念念的山村之旅。此行非为览胜,实为寻访——寻访那些自小便在古诗中熟读,却始终未曾亲见的景象:那深藏于云雾之间的幽静人家,那蜿蜒至秋山深处的石径斜阳。
晨光熹微时便已启程。车至山脚,便只能徒步行进。空气清冽,带着松针与泥土混合的独特芬芳,每吸一口,都觉五脏六腑被涤荡得干干净净。山路果然如诗中所言,是石板铺就的石径,凹凸不平,缝隙里生长着绒绒的青苔,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它并非坦途,而是依着山势,曲折盘旋,一步步将人引向更高的地方。
山深有人家
愈行愈深,市声渐杳,唯闻鸟鸣啾啾,溪水潺潺。正当觉得四下唯有自然之时,忽在转过一个山坳后,瞥见了几缕袅袅炊烟。心中一动,加速前行,果然,几户人家就散落在山坡之上,背倚青山,面朝峡谷, truly是幽静人家。房屋多是石基灰瓦,古朴至极。一位老人正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晒着太阳,脚边蜷着一只花猫,安详得仿佛一幅定了格的画。我未曾上前打扰,只是远远望着。这份宁静,隔绝了山外的一切纷扰,时间在这里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诗人笔下所赞羡的,想必就是这份“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远离尘嚣的安然与自足吧。
斜阳暖秋山
沉醉于这份静谧,不觉日头西斜。秋日的太阳变得格外温柔,金光灿灿,却不再灼人。光线穿过层层叠叠的林木,在山路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整条石径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暖色, truly成了诗中的“石径斜阳”。我择一块光滑的山石坐下,静静地看这光影的变化。夕阳将远山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晚霞漫天,由金黄渐变为绯红,再浸染为绛紫,绚丽无比。山谷间偶尔传来几声归巢鸟雀的啼叫,更反衬出整个天地的空旷与寂静。此刻,心中毫无杂念,只有一种巨大的、沉静的感动。终于明白,古人为何总将愁思寄予斜阳,却又在斜阳中寻得慰藉。它是一日的终结,却温暖、磅礴,蕴藏着明日新生的希望。
直至最后一缕余晖隐没于山脊,我才依依不舍地循原路下山。回望那灯火初上的幽静人家,再踩过已褪去温度的青石径,心中满是收获的充实。这一次的寻访,我未曾带走一草一木,却将“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意境,从此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真正烙印于心间的画面与体悟。诗在山中,更在懂得发现与感受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