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登鹳雀楼望山西壮怀

登鹳雀楼望山西壮怀

壬寅年八月十五·于运城永济

晨光熹微时,我终于站在这座千年古楼之下。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在此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而今我沿着历史的台阶拾级而上,木质阶梯发出沉厚的回响,仿佛与千年前的足音重合。

山河入画

凭栏远眺,最先闯入视野的是吕梁山苍茫的轮廓。秋日的山峦褪去青翠,染上层林尽染的赭色与金黄,恰似巨幅水墨画上挥洒的斑驳笔触。山脚下,黄河如鎏金的绸带蜿蜒东去,河面浮动着细碎的金光,让人恍若看见李白笔下“黄河落天走东海”的磅礴气象。远处梯田如棋盘般错落,高粱地泛起红浪,谷穗垂首摇曳,正是元好问“山河表里潼关路”所描绘的雄浑与丰饶。

下楼漫步至普救寺,殿宇飞檐悬挂的铜铃在风中清脆作响。一位当地老者手持烟杆,用浓重的晋南方言讲述着西厢故事:“你看这黄河水,淌过多少朝代还是这么浑厚,就像咱山西人的性子——朴实,却藏着千万般气象。”他指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笑道:“后生,知道‘汾水碧于天’下一句是啥不?‘林花谢了春红’,可咱们这儿,秋日比春朝还热闹哩!”

滋味三晋

暮色四合时走进街边食肆,老板端上一碗刀削面。面片如柳叶飘落碗中,浇上陈醋卤汁,佐以新蒜,入口筋道爽滑。邻座几位老人正用胡胡演奏晋剧唱段,苍凉的唱腔里竟透着豁达:“表里山河雄天下,杏花村里酒旗斜……”忽然懂得杜甫为何写下“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这土地总能将豪迈与温婉剪裁得恰到好处。

山河永恒

归途月光洒满黄河,水面浮光跃金。忽然想起陆游“秋风并刀快,剪得烟水碧”之句。千年来诗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西的山河始终以同样雄浑的姿态滋养着文明。今日方知古人诗赋从不虚妄——鹳雀楼见证的不仅是地理的壮美,更是文明血脉的奔流不息。当现代列车呼啸着穿过麦田,古老的黄土高坡与崭新的时代正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