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踏歌行古诗伴我游

踏歌行古诗伴我游

清明雨后的山水独行

清晨推窗,昨夜细雨润湿了青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芬。忽然忆起李白《踏歌行》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洒脱,遂决定效仿古人,独自往城西山径踏青而行。

一、山径寻幽

沿着湿滑的石阶缓步而上,溪水潺湲与鸟鸣相和,恰似古诗中“山水清音自在鸣”的意境。晨雾如纱缠绕林间,恍若王维笔下“空山新雨后”的画卷。踩着湿润的落叶,脚步应和着自然的节拍,仿佛自己也成了踏歌而行的诗人。半山腰偶遇砍樵老翁,哼着方言小调劈柴,那粗犷的旋律与山谷回声交融,竟暗合白居易笔下“山歌村笛皆成韵”的野趣。

二、水畔遐思

转过山坳忽见飞瀑如练,潭水碧绿沁人心脾。坐在青石上休憩时,背包里泛黄的《古诗源》被风翻到踏歌行篇章。读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忽然懂得古人何以要用踏歌表达情谊——脚步击节是最原始的韵律,山水回响是最纯粹的共鸣。掏出笔记本试图写些什么,却觉任何文字都难描此刻心境,唯将一片枫叶夹入书页,学古人“题诗红叶寄幽情”。

三、暮色归吟

夕阳将云彩染成橘色时开始下山,踏着斑驳树影忽生明悟:踏歌行从来不仅是诗题,更是一种生命姿态。归途遇见孩童追逐嬉戏,清脆的笑声在山间荡漾,竟比任何歌声都更接近古诗的真意——无论李白听得的踏歌声,抑或王维描绘的竹林喧哗,本质上都是生命与自然的唱和。掏出手机录下此刻的蝉鸣与风声,现代科技意外成了传承古意的媒介。

后记

入夜整理日记时,窗台飘来邻家练习古琴的《阳关三叠》。琴声悠悠中忽然明白:千年前的踏歌行者与今人并无不同,我们都在用各自方式回应着天地万物的召唤。或许明日晨起,我该约二三好友重游此地,真正在山水间踏歌而行,让古诗的韵律穿越时空,在当代人的脚步中重新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