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寒食诗中的清明追思

《寒食》诗中的清明追思

四月五日 微雨初霁

清晨推窗,空气中还残留着昨夜细雨的湿润。墙角的梨花落了一地,白得像未融的春雪。忽然想起唐代韩翃那首《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句像一片羽毛,轻轻落在心湖,漾开层层涟漪。

诗境与现实的交错

母亲正在厨房准备今日的冷食——青精饭用南烛叶染得乌亮,麦糕蒸得松软,都是按照寒食节“禁火”的旧俗。我望着她忙碌的身影,忽然理解诗中“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的深意。古人在这天禁火寒食,直到黄昏才由宫廷点燃新火分赐臣子,那袅袅轻烟里,藏着多少对重生的期盼。

记得去年在山西绵山,看到寒食起源的碑刻。介子推宁可抱树焚身也不愿出仕,他的决绝化作千年来的清明雨,滋润着中国人的气节观。韩翃的诗未直接写这个故事,却用“飞花”“御柳”的意象,将悲壮转化为美的永恒。

寒食的现代意义

下午陪父亲去扫墓。雨后的山路有些泥泞,杜鹃声在山谷里此起彼伏。擦拭墓碑时,父亲说起曾祖父当年徒步百里求学的往事。寒食节之所以与清明节融合,或许正因为这种精神的传递——对先人的追念,终究要落回到对生者精神的滋养。

归途看见几个孩童在放风筝,纸鸢乘着东风直上青云。这景象与诗中“东风御柳斜”形成奇妙呼应。千年前的诗人看见宫柳轻斜,而我看见现代孩童的笑脸,同样的春风里,文明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暮色沉思

夜晚整理书桌时,墨汁偶然洒在宣纸上,晕开像极了一枝横斜的柳。忽然明白寒食诗的真谛:它不仅是节令的记载,更是中国人处理死亡与新生、逝去与永恒的审美表达。那飞花不仅飞过大唐春城,也飞过所有在清明时节凝望过往的人的心间。

此刻窗外新月如钩,我想明日定是个好天气。寒食已过,清明将至,就像诗里暗喻的那样——无论经历怎样的严寒,生活终将如新火般重新点燃,生生不息。

清明节的古诗词句

《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衍生注释 1.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天的长安城里没有一处不飞舞着落花。寒食节这天,东风把皇宫中的柳丝吹得倾斜。“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寒食”是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

《寒食行二首其二》胡奎原文及注释及翻译及题目答案

-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禁火冷食。-掩关:关门。翻译:梨花落尽柳花也已凋残,寒食节时家家户户都紧闭门户。只有那纸钱的灰烬布满道路,在黄昏的风雨中人们哭着归来。作者胡奎,字虚白,号斗南老人,元末明初诗人。他以诗歌创作闻名,其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在元末明初的诗坛有一定地位。解读:-...

年年白事多解释

郑州城中村里,农民工王建军把父亲的骨灰盒暂存在殡仪馆三年。这个湖北汉子盘算着等攒够钱,要带老父回大别山土葬。他说:"爹活着时念叨要听着布谷鸟叫入土,城里殡仪馆的瓷砖地太凉。"每当清明寒食,他就在出租屋阳台上摆个搪瓷盆烧纸,怕熏着邻居总要开油烟机。而在浙江某生态陵园,海归设计师小林为母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