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香里说丰年——读《咏花生》有感日记
2023年9月15日 晴
清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清代诗人袁枚的《咏花生》:麻屋红帐白玉床,珍珠粒粒土中藏。不争桃李春风面,只把醇香馈四方。
这二十八字像一把钥匙,突然打开了我记忆的仓廪。
一、诗中的花生意象
诗人用「麻屋红帐」形容花生壳的粗糙纹理,「白玉床」比喻洁白的果仁,「珍珠粒粒」则道出花生的珍贵。最打动我的是后两句——不必像桃李那样争艳,却在泥土深处酝酿着人间至味。这让我想起童年时跟着外婆在皖北收花生的场景。
二、记忆里的落花生
那年秋分前后,外婆总带着竹篮去花生地。她教我用脚轻踩垄沟,「听到沙沙响的下面准有果」。新挖的花生还裹着潮湿的泥土,在阳光下像一串串小铃铛。我们坐在田埂上剥花生,指甲缝里渗出的汁液,混合着青草香与泥土味。
记得有次暴雨突至,我们躲在草垛后吃生花生。外婆说:花生最懂报恩,你给它一寸土,它还你三斗油。
当时只觉得甜脆,如今才明白其中深意。
三、当下的花生情缘
傍晚特地去超市买了带壳花生。煮的时候,水汽氤氲中浮现出《咏花生》的句子。突然理解诗人为何说「不争春风面」——就像此刻厨房里的香气,不张扬却萦绕不散。捞起一颗吹着热气剥开,粉红衣膜包裹的果仁,恰似诗中的「红帐白玉」。
袁枚这首诗不过寻常咏物,却让我在钢筋森林里,重新尝到了土地的馈赠。或许真正的诗意就像花生,不必高悬枝头,深植生活沃土,自有无尽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