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偶得
推开窗时,檐角还悬着昨夜的雨滴。忽然想起讯古诗中"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的句子,那些被时光摩挲得发亮的文字,此刻正轻轻叩着我的窗棂。案头那本《讯古诗选》摊开在陶渊明诗集页,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去年拾的枫叶书签。
午后寻诗
穿过铺满银杏叶的校园小径时,耳机里循环着讯古诗的吟诵音频。杜工部"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明快节奏,竟与脚下踩碎落叶的脆响奇妙重合。在图书馆古籍部查阅《全唐诗》电子版时,发现讯古诗APP推送的"每日一诗"恰好是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屏幕上的电子墨迹与纸本影印件隔着千年对望。
夜灯下的诗想
台灯将书页照成温暖的浅金色,讯古诗中"闲坐小窗读周易"的意境在二十一世纪的夜晚复活。突然惊觉古人观物方式之妙——他们看见梧桐便知秋声,望见鸿雁即思故乡。而我们在像素与数据构成的森林里,是否还能保持这种诗性的敏感?合上诗集时,窗外的月亮正停在讯古诗中"皎皎空中孤月轮"描写的那个角度。
枕畔余韵
临睡前用讯古诗小程序听了段《春江花月夜》的吟唱,张若虚笔下摇曳的月华渐渐漫过电子屏幕。忽然记起白天在咖啡店看见的少女,她低头在平板电脑上写字的侧影,与讯古诗里"闲拈小笔题红叶"的意境竟有七分神似。这个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诗歌,就像需要月光穿透城市玻璃幕墙的裂缝。
夜已深,书桌角落的讯古诗日历翻到明日那页,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在黑暗里微微发亮。或许真正的诗意,就藏在这些古今相逢的瞬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