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从军北征古诗的边疆回响——戍边日记

《从军北征古诗》的边疆回响——戍边日记

十月廿七 朔风卷沙

驻守天山北麓的第三年,凌晨哨岗换防时,望远镜里忽然掠过一队迁徙的黄羊。恍惚间想起李益《从军北征》那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此刻虽无横笛,但狂风卷着冰碴拍打哨所铁皮的声响,竟比任何乐器都更凄怆。通信兵小陈哼着家乡小调整理线缆,忽然被班长厉声喝止——在这片寂静的雪原里,任何人类的声音都会传出十里之远。

钢枪与诗卷

深夜巡查归来,冻僵的手指在值班日志上划出歪斜字迹时,突然理解古人为何总将戍边与悲壮相连。钢枪在怀的温度是零下二十度,而诗卷里的文字却滚烫灼人。同帐的老兵在鼾声中喃喃喊着“囡囡”,电子相框里三岁女儿的笑容比哨所的探照灯还亮。这或许就是现代版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连队图书角的《全唐诗》总被翻到卷七十九那页,书脊的磨损痕迹像道蜿蜒的边境线。98年兵变演习时,指导员站在装甲车上朗诵这首诗,狂风把他声音撕成碎片,却让每个字都砸进我们胸腔。今日无人机巡航拍到的界碑影像,与千年前诗人仰望的是同一轮月亮。

十一月初三 夜雪没膝

暴雪封山第七日,柴油发电机轰鸣声中,给新兵讲父亲当年守喀喇昆仑的故事。他总说《从军北征》最残忍处在于“偏吹”二字——明明知道行路难,偏偏要用笛声提醒这份艰难。就像此刻卫星电话里传来妻子分娩的消息,信号断断续续的杂音,比完全失联更折磨人。

马蹄与履带

巡逻车陷在冰河时,机械化步兵连的履带碾过冻土的声音,意外与连队荣誉室那幅《北征图》里的马蹄声重合。古代军士用血染红雪地,我们用柴油与机油浸润边疆。野外炊事班煮泡面的热气升腾时,恍惚看见诗人笔下“平沙万里绝人烟”的苍茫,不过我们的“横笛”变成了车载电台里的电磁杂音。

晚点名时全连齐诵《从军北征》,探照灯的光柱刺破雪幕,像无数柄直插苍穹的剑。廿一世纪的钢盔映着公元八世纪的诗句,无人机操作员手心的汗渍晕染了平板电脑上的古诗APP。

熄灯前收到妻子发来的女儿脚印拓片,皱巴巴的纸上小脚丫像朵梅花。突然懂得所谓“征人”从来不只是地理意义的远征,更是世代中国军人对家国界限的永恒守望。智能哨兵系统警报响起时,星空下响起拉枪栓的金属碰撞声——这是属于我们的《从军北征》新注。

古诗从军北征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北征翻译赏析 《从军北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益。其古诗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前言】 这里是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经诗人剪裁、加工,并注 入自己的感情,使它更浓缩、更集中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注释】 ①遍:读 piān。 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

古诗从军北征的意思合集

可见这两句写景 中包含丰富的感情,有戍守边疆将士们对边防的关注,有他们对自己能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也有边 疆环境恶劣,将领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种种感情都融进了这苍凉 辽阔、迷茫昏暗的景象中。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王昌龄 从军行古诗的意思王昌龄 王昌龄的《从军行》是一首描写离别与战争的古诗,以下是对这 ...

古诗《从军北征》赏析

古诗《从军北征》赏析 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作者简介 李益(约750—约830),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

从军北征古诗拼音版合集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古诗字帖含拼音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十五从军征 hàn yuè fǔ 汉乐府 shí wǔ cóng jūn xí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ā shuí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yáo wàng shì jūn jiā sōng bǎi zhǒ...

从军北征古诗全文

从军北征古诗全文 《从军北征》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全文如下: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此诗描绘出了一个壮阔又悲凉的行军场景,通过描写行军将士吹笛、望月的情景,表达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用自己的话写出古诗的大致意思。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①寒...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①寒,横笛遍②吹《行路难》③。碛④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释】①海风:指天山脚下内陆湖泊刮来的风。②遍,读piān,全部。③《行路难》:乐府杂曲,为汉代歌谣,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④碛(qì) :沙漠。答案:答:天山下了一场大雪,薄海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