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日回乡日记
一、归途的绿意
列车穿过隧道时,窗外突然扑进大片大片的绿。王安石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猛地撞进脑海——原来诗里的"绿"竟是这般鲜活!水田像打翻的翡翠盘子,新插的秧苗在风中微微颤动,远处白墙黑瓦的村落点缀其间,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
记得中学老师讲解这句诗时特别强调:"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化作动词,让整个江南活了过来。此刻我才真正懂得,这"绿"是春风用柳枝蘸了颜料,一笔一划染出来的。
二、老屋的月光
推开斑驳的木门,天井里那棵老梨树还在。夜风拂过,雪白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让人想起"梨花院落溶溶月"的句子。忽然发现西墙根儿时刻的身高线,旁边歪歪扭扭写着"2008年小明到此一游",不禁失笑。
记忆的碎片
- 灶台边奶奶用蒲扇煨着的桂花糖芋艿
- 阁楼上父亲手制的蝴蝶标本匣子
- 门廊下雨滴敲打铁皮桶的叮咚声
这些记忆像月光下的梨花瓣,轻轻一碰就纷纷扬扬。此刻终于明白"明月何时照我还"里那份温柔的怅惘——故乡永远是我们最初出发的坐标。
三、新旧的交响
清晨被广场舞音乐唤醒,发现祠堂前的老戏台变成了5G智慧书屋。几位银发老人戴着老花镜扫码借书,屏幕上跳动的正是《江南春》电子诗集。转角遇见儿时小卖部,玻璃柜里AD钙奶和进口气泡水并肩而立,柜台二维码旁贴着褪色的"童叟无欺"毛笔字。
这大概就是故乡最动人的模样:既守着"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年味,又拥抱着"千门万户曈曈日"的新颜。
返程时特意绕道镇东的运河码头。落日给运沙船镀上金边,货轮鸣笛声里,恍惚看见当年那个背着蓝布书包等渡船的少年。手机突然震动,母亲发来消息:"蒸了你爱的酒酿米糕,冷冻室左边抽屉。"
春风年复一年地绿着江南,而明月永远知道,游子终将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