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一场与时光的对话
壬寅年冬月廿三 雪后初霁
晨起推窗,见南山负雪,恍若孟浩然笔下“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景致倏然具象。檐角冰棱坠地的脆响惊破岑寂,忽然意识到今岁竟已行至尾声。案头台历只余薄薄数页,像耄耋老者齿牙摇落的最后光阴,教人无端想起《古诗十九首》里那句“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一、岁之将尽
雪光映得书斋通明,整理旧籍时抖落一枚枯叶书签,脉络间还凝着去岁秋香。忽然记起这是丙申年霜降日采自南山古枫,当时曾在页脚题写“欲知岁晚归何地,只欠南山一亩宫”,而今六个春秋已碾作尘泥。苏轼谓“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这蛇尾而今已滑至掌心,鳞片刮过时带着沁骨的凉意。那些计划中要读的《陶庵梦忆》、要临的《韭花帖》,依旧在清单上泛黄,如同岁末总在枝头悬着的残叶,在风里絮叨着未竟的誓约。
二、山之所见
午后踏雪入山,靴底碾碎琼瑶的细响应和着林间雀啼。半山亭石阶积素盈尺,恰似铺就时光的笺纸。忽见岩隙野梅初绽,朱砂似的苞蕾衬着琉璃世界,恍如王荆公“岁晚倦行役,山深忘早晏”的意境。古松枝桠托着雪团,时而坠下云屑,惊起竹丛里觅食的寒雀。这山看过多少岁暮?开元年间孟襄阳见它时,可也有此琼枝玉柯?贞观时王摩诘过此,是否亦在雪地上题过“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山石缄默,唯闻冰澌声声,似在吟诵“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三、归之所得
暮色浸染雪原时,忽觉“归南山”之归不在形骸,而在心神。陶渊明《岁暮和张常侍》云“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而今方解其意:岁晚之乐不在喧阗,而在檐下听雪的凝神片刻。下山时衣襟沾满冷香,不知是梅魂还是雪魄。忽然懂得孟浩然为何在岁暮要归南山——非是逃避,而是与天地共呼吸的澄明。正如放翁所言“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游”,这南山何尝不是亘古如一的知己?
夜归展卷,见《淮南子》载“岁暮不羡大椿,只惜寸阴”,灯花爆出暖芒落在纸页,恰似时光给出的温柔回应。今岁虽逝,犹存南山晴雪在记忆里莹然不灭,足可温煨往后所有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