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送别王之涣古诗之离思日记

送别王之涣古诗之离思日记

晨起忆故人

清晨微雨敲窗,恍然惊醒。案头《全唐诗》正翻至王之涣卷,忽忆起三日前于灞桥送别元兄之景。彼时柳絮纷飞如雪,恰似《送别王之涣古诗》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之象。元兄素爱诵此诗,每每吟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二句,辄掩卷长叹。今朝雨丝缠绵,竟与那日离愁暗合,教人怅然若失。

诗境与现实交错

撑伞独行至城南驿亭,见三两旅人正折柳相赠。忽悟古人送别何以必折柳——柳者留也,然纵折尽千枝,终难留行客片刻。《送别王之涣古诗》虽仅二十字,却道尽千年离殇。忽闻笛声自渡口传来,恍若王之涣笔下"羌笛何须怨杨柳"之叹。忆昔与元兄共研此诗时,他曾言:"此诗妙在以乐景写哀情,春风杨柳本宜人,偏作离人眼中血泪。"今亲历别离,方知诗家三昧。

那日灞桥送别,元兄青衫沐雨,笑指河畔垂柳道:"此树若是王之涣所见御河柳,不知被折过几多万枝了。"我们遂以茶代酒,吟诵《送别王之涣古诗》作结。茶凉时舟已发,唯见烟波渺渺。如今重读这首诗,方明白古人为何将离别称作"销魂"——魂灵确似被春风杨柳丝丝抽离,随孤帆远影没入天际。

暮色中的领悟

黄昏时雨霁云开,霞光染透西窗。再读《送别王之涣古诗》,忽有新知:诗中所写非独别离之苦,更有相知之暖。恰如元兄临行所言:"且看末句'应为别离多',这'应为'二字,岂不是对天下离人的温柔体谅?"原来王之涣早将慰藉藏于字里行间,告诉我们别离虽苦,却因有人牵挂而值得。遂展纸研墨,将今日所思与诗句同录: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但使心常在,何愁云山冥。

灯下结语

烛影摇红时,合卷冥思。《送别王之涣古诗》如一面千年古镜,照见今人依旧在重复着相似的悲欢。然诗中那份穿越时空的共情,让孤寂的离人知悉自己并非独行。忽闻叩门声起,竟是驿使送来元兄手书,首句便写:"见杨柳如见故人,《送别王之涣古诗》可曾重读?"顿觉春风暖入肺腑,原来最美的送别,是让诗意成为重逢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