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诗州西的黄昏漫笔

古诗州西的黄昏漫笔

一隅古意与时光的交织

傍晚五时三刻,我踩着斑驳的石板路踱进古诗州西的老巷。夕阳将青砖墙上的藤蔓染成琥珀色,檐角的风铃偶尔叮咚,像是某首唐诗里遗落的平仄。

"州西暮色锁重楼,一脉炊烟万古愁"——这不知哪位古人题在茶肆木柱上的残句,此刻竟在光影里鲜活起来。

二、市井里的诗性流淌

转角处卖藕粉的老妪,皱纹里藏着半个世纪的州西往事。她舀起桂花糖浆的动作,让我想起杜牧笔下"银烛秋光冷画屏"的意境。三轮车夫们聚在槐树下用方言争论今日收入,声调起伏竟暗合《乐府》的韵律。

古诗州西黄昏街景

三、时空叠印的玄妙

当暮鼓从文昌阁传来时,整条街忽然陷入奇妙的静默。现代霓虹与唐代灯笼的影子在青石板上重叠,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与想象中的马车辚辚声交错而过。我在邮局旧址改建的咖啡馆里,用钢笔记录下这魔幻的现实:

州西的黄昏会发酵/把手机消息酿成竹简/让共享单车长出马鬃/在扫码声中/突然听见卖炭翁的咳嗽

尾声:永恒的流动

华灯初上时,游客潮水般涌入小吃街。那些油锅里翻滚的臭豆腐,或许正是古诗州西生生不息的隐喻——古典的魂灵永远穿着现代的衣裳。回望巷口"州西"的隶书匾额,突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不过是让每个黄昏都能在旧时光里,找到新的注解。

(日记写于2023年谷雨次日,古诗州西改造工程启动前)

有哪些关于中秋的诗歌

一、中秋诗歌的起源:从秋分到月圆的诗意萌芽 中秋作为固定节日成型于唐代,但关于秋日望月的诗兴早在先秦便已萌发。《诗经·豳风·七月》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虽未直接写月,却勾勒出古人“秋报”的朴素仪式——收获后祭月祈福的习俗,为后世中秋诗奠定了“感恩”与“团圆”的情感基调。汉代《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