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一位文人的家国情怀
晨起感怀
今日寅时便醒,推窗见东方既白,忽忆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之语。这位北宋名臣少时在醴泉寺苦读,每日以粥充饥,竟将冷粥划为四块分食,却始终胸怀天下。其《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气度,至今读来仍令人心潮澎湃。
书斋偶得
午后重读《范文正公集》,见其任参知政事时推行"庆历新政",力主改革吏治、厚农桑、减徭役。虽最终遭保守派反对而罢相,却始终秉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信念。其奏疏中"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诤言,彰显出以苍生为念的胸襟。
历史回响
范公晚年知杭州,见百姓苦于钱塘潮患,遂主持修筑海堤。当时有人质疑工程耗费,他答道:"堤成则民安,虽费何伤?"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担当,与当下某些官僚形成鲜明对比。其子范纯仁继承父志,终成一代贤相,可见家风传承之重。
夜灯随笔
烛光下展读《严先生祠堂记》,范公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之句犹在耳畔。这位既能写出"碧云天,黄叶地"的婉约词人,又是心系黎民的铁面谏官,其人格魅力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掩卷沉思:当今知识分子,是否还保有这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赤诚?
范仲淹用一生诠释了"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重读范文正公,愈发觉得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恰是医治功利主义痼疾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