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张溥传》读后日记:一介书生的家国情怀
2023年10月15日 晴
今日重读《明史·张溥传》,感触颇深。这位明末复社领袖的生平事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眼前展开。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着四百年前那个书生激昂的文字。
一、寒门学子的逆袭之路
张溥"七录七焚"的苦学故事尤其令我动容。传中记载其"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这种治学态度在今日看来仍具震撼力。夜半挑灯时,常想象他"雪夜拥衾,诵声达旦"的身影,笔墨间的温度穿透时空扑面而来。
"每冬日手皲裂,而钞录不辍"——这般毅力,让我这个现代学子汗颜。电子屏前的我们,可还有这般"韦编三绝"的恒心?
二、复社风云里的文人担当
作为复社创始人,张溥"尊经复古"的主张背后,实则是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回应。传中记载其"操选政,海内宗之",让我想起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今日整理书架时,特意将《七录斋集》摆在最显眼处。
三、文学与政治的双重奏
最触动我的是张溥将《五人墓碑记》写得"凛凛有生气"。文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八字,恰是他自身的写照。晚饭后散步,见小区公告栏贴着的社区倡议书,忽然觉得这种"文以载道"的传统从未断绝。
【读书札记】《明史》评张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这种才情与担当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最高境界。
四、夜阑沉思
合上书卷已近子时。电脑屏幕的光映着案头《古文观止》里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文章从来不是笔墨游戏,而是"为天地立心"的实践。或许这就是《明史张溥传》留给后世最珍贵的启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