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一场诗酒风流的夏日记忆

引子:醉眼望湖的诗意瞬间

北宋诗人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洒脱的笔触,成为描写西湖夏景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望湖楼饮酒醉后即兴写下五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尤为著名。

原诗与白话翻译对照

原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译:
乌云如泼墨尚未遮蔽远山,
骤雨似珍珠胡乱蹦进船舷。
一阵狂风突然卷地而来,
望湖楼外湖水已映照着湛蓝青天。

诗歌意象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暴风雨的戏剧性

诗中"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形成强烈视觉对比,用"翻墨"比喻乌云翻滚的动态,以"跳珠"描绘雨点溅落的声响,短短十四字就构建出立体生动的暴雨场景。

第二重:转瞬即逝的禅意

"卷地风来忽吹散"展现天气骤变的奇妙,这种瞬息万变的景象暗合佛教"无常"观,也体现苏轼"人生如逆旅"的哲学思考。

第三重:澄明之境

结尾"水如天"的描写,既是实写雨过天晴后湖天相接的景致,又隐喻诗人经历政治风波后追求的精神境界。

现代启示录

这首诗给当代读者三点启示:

  • 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突发变故
  • 保持豁达面对人生起伏
  • 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平静

苏轼用醉眼观察世界的方式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当下对生活的敏锐感知。那个六百多年前的夏日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在诗人笔下化作永恒的艺术瞬间。

当我们重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不仅能欣赏到精妙的诗歌艺术,更能感受到中国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传统。这首诗就像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古今相通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