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之道:一位学子的修身日记
晨起·格物致知
清晨微光透过窗棂时,我翻开《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砚台里的墨香与竹简的涩味交织,忽然明白"格物"不仅是观察草木生长,更是对早餐时母亲默默添粥的动作心生触动。中庸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或许就藏在这碗温热白粥的氤氲里。
午课·诚意正心
教授讲解"中庸其至矣乎"时,窗外银杏叶正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坠落。我盯着笔记上晕开的墨迹,想起上周与室友的争执。"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训诫让我掏出手机,在对话框写下:"那天的观点是我执着了"。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一片金黄的叶子恰巧贴上窗玻璃。
修身小记:
- 图书馆借阅记录显示《中庸》续借三次
- 发现"慎独"二字在手机壳内侧的铅笔印记
- 将"止于至善"设为电子时钟屏保
夜思·止于至善
台灯将《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句子拉出细长影子。今日社团学妹请教辩论技巧时,我竟下意识用"致广大而尽精微"作答。突然理解朱熹批注里"如镜止水"的意象——原来那些抄写百遍仍不解的章句,早已在给流浪猫添清水、帮同学拾散落文件时自然浮现。
月光漫过书桌时忽然顿悟:"中庸"不是折中主义的灰色,而是像这月色般,既照亮《大学》竹简的刻痕,也温柔包裹着现代电子闹钟的棱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