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见雁南飞有感
霜降日的遐思
十月廿三,霜降。清晨推窗时,一群雁正掠过灰白的天际,排成歪斜的“人”字向南而去。忽忆起王湾那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墨迹般的雁阵划过天空,也划开我心底封存许久的乡愁。
雁字回时
雁是古老的邮差,自《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始,便承载着千年的思念。杜甫在孤舟中写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范仲淹守边时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些雁穿越时空,羽翼挟带着无数游子的心事,将天地化作一卷无边的信笺。
我幼时在故乡常仰头望雁,祖母总说:“雁脚系着书信,飞得再远也能找到收信人。”如今我客居江南三载,雁群年复一年经过却从未停留。方才数了雁阵,共二十七只,倒数第三只似有些跛足,不知能否坚持到温暖的洞庭湖畔?
纸短情长
取出信纸想写家书,砚台墨迹已干。电子讯息便捷的时代,手写信竟成了最奢侈的仪式。忽然理解古人为何见雁生情——当目光追随着那些挥动翅膀的墨点消失在云层深处,所有无处安放的牵挂便都有了具象的寄托。
最终在笺上抄了李颀的诗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折成纸雁时,窗外交织的雨丝与雁鸣糅合成天地间的和弦。纸雁翼尖坠着水珠,不知是雨是泪。
归期可期
黄昏时雨歇云散,意外瞥见零星迟归的雁追赶队伍,像散落的音符追寻主旋律。想起雁群终将在春风中北归,而游子归乡之期却总在日历上漂泊不定。或许乡愁从来不是地理的距离,而是时间与记忆的错位——我们怀念的永远是雁声掠过童年的那个秋天。
置纸雁于窗台,任晚风拂动翅梢。若今夜有梦,当梦见雁足系着墨香未干的家书,飞过千山万水,轻轻落在祖母的庭院。而我在梦里还是那个抬头数雁的孩子,从未长大,从未离开。
...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景象烘托出过雁南飞的艰辛,“清坠玉”运用比...
"烘托"体现在通过"秋日斜晖""晴沙拂地"等冷清萧瑟的环境描写,侧面衬托出雁群南飞的艰难处境 "比喻"具体表现为将雁鸣声比作"清坠玉",用玉石坠地的清脆声响来描摹鸣叫声的特点 第二,效果分析(3分):烘托手法使雁的形象更具感染力,萧瑟的秋景强化了迁徙的悲壮感 比喻修辞通过听觉通感("清坠玉")使无形的鸣叫声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