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春日观燕日记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春日观燕日记

四月十五日 晴

清晨,是在一阵清脆悦耳的啁啾声中醒来的。推开木窗,一股混合着泥土与槐花清香的春风扑面而来,抬眼便望见那对熟悉的身影——黑色的闪电般划破湛蓝的天幕,是燕子回来了。它们在我家屋檐下那处小小的泥巢边忙碌着,时而翩然飞远,时而衔着新泥或草茎归来,修补着去岁风雨留下的些许残破。此情此景,蓦然便让我想起了刘禹锡那千古传唱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堂前燕的千年翩跹

这只诗中的燕子,何其有幸,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其形象非但未曾褪色,反而愈发鲜活。它曾见证过金陵乌衣巷口的车水马龙与钟鸣鼎食,那王导、谢安家族的府邸是何等显赫辉煌,其堂前的雕梁画栋,想必是燕子最华美的居所。然而,历史的潮水奔涌向前,涤尽了繁华与权势,昔日的朱门高户化作了断壁残垣。但这燕子,这看似微小的生命,却并未随之湮灭。它以一种近乎永恒的从容,飞越了时间的鸿沟,又将巢穴筑在了今日寻常人家的屋檐下。

这只燕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候鸟,它成了一个意蕴深厚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兴衰的更替,无论人间如何改朝换代、富贵浮沉,自然的轮回、生命的延续却从未停歇。它不因门第的高低而选择归处,无论是王谢堂前,还是百姓檐下,只要有一份安宁与温暖,它便欣然归来,哺育新生。这是一种何等超然与坚韧的生命哲学。

二、飞入我家的寻常燕

我将目光收回,专注地看着我家屋檐下的这对“寻常客”。它们的羽毛是墨黑色的,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靛蓝光泽,腹部的羽毛则洁白如雪,像极了穿着一件优雅的礼服。它们的飞行姿态堪称绝技,时而如离弦之箭直冲云霄,时而又轻盈地贴地滑行,在空中留下一道道难以捉摸的优美弧线。

母亲对它们的到来总是格外欣喜。她说,燕子是吉祥的鸟儿,选择来谁家筑巢,便是为这家人带来了福气与和睦。她叮嘱我们姊妹,切不可惊扰了它们,连打扫院落时,也要小心翼翼地避开它们可能落脚的角落。这份小心翼翼的呵护,并非出于对谶语的迷信,更像是一种对古老约定的默默遵守,一种对生命的朴素尊重与欢迎。我们这“寻常百姓家”,以最朴实的方式,承接了这份穿越千年的“飞来”之缘。

三、巢中的新生与希望

过了些时日,巢中渐渐传来了细微而急促的啾啾声。探头悄悄望去,只见几只嫩黄的小嘴争先恐后地探出巢边,张得大大的,等待着父母衔食归来。大燕子变得更加忙碌了,如同不知疲倦的飞行器,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田野与屋檐之间,将捕获的虫豸精准地送入那一个个嗷嗷待哺的小口中。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将小院染得一片温馨。大燕子安静地栖息在附近的电线上,巢中的雏燕也渐渐安静下来。我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心中一片澄澈。诗人借燕子抒发的或许是世事无常、富贵难久的感慨,但今日我之所见,却更多是生命延续的喜悦与平凡生活的坚韧。王谢堂前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寻常百姓家的炊烟与温情,或许才是燕子,乃至我们所有人,最终的心灵归巢。这只千年燕子,飞越的不仅是空间,更是时间,它告诉世人:无论舞台如何变换,生命本身的热闹与传承,才是永恒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