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夜雨寄北:一纸秋思伴雨声

夜雨寄北:一纸秋思伴雨声

一、寒雨入夜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开始淅沥起来。先是细密的沙沙声,如春蚕食叶,渐渐便成了清晰的滴答韵律,敲在屋檐上,落在梧桐叶间,最后连成一片绵密的哗然,将整个世界裹进水的帷幕里。我独坐灯下,本想读些闲书,却被这雨声搅得心神不宁——不是烦躁,而是种莫名的、悠远的牵念。忽然想起李义山那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千年前的雨声,竟穿越时空,与此刻的雨重合了。

二、诗意浸润的秋日

“巴山夜雨”四个字,像一枚温润的玉石,含在口中便生出无穷滋味。它不直接说愁,却让愁思如池水般悄然上涨;不直言思念,却让思念随着雨丝渗透天地。义山居士何其高明,他只勾勒一个画面:深山夜雨,秋池渐满,烛光剪影。其余百转千回的情愫,全都交给读者去填补。这或许就是古典诗学的魅力——以最精炼的意象,承载最丰沛的情感,如同写意山水,留白处反见乾坤。

我的窗外虽非巴山,但秋雨的情致大抵相通。雨丝在玻璃上蜿蜒成谶,恍惚间仿佛看见古人青衫独坐,面对一灯如豆,将满腹心事付诸笔墨。那个没有即时通讯的时代,思念必须经过漫长的发酵与跋涉,才能抵达远方。唯其如此,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珍贵,每一次托付都带着生命的温度。而我们今日,手指一划便能传递问候,却似乎少了那种“道阻且长”的郑重与深沉。

三、纸间烟霞

合上书卷,我忽然生出提笔的冲动。并非要写诗——自知没有那般才情——只是想用最原始的方式,记录这个雨夜。墨水从笔尖流淌到纸页,沙沙的声响竟与雨声应和,组成奇妙的二重奏。我想起古人“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雅致,想起“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的缱绻,甚至想起鲁迅夜钞古碑的孤寂。书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时间流逝的方式,是将易逝的情思凝固成型的尝试。

日记本里,墨迹渐次晕开。我写下雨声如何由疏而密,写下班驳的灯影如何摇曳,写下一闪而过的念头与回忆。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诗中总爱提及书写场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纸笔之间,不仅有情意传递,更有安顿自我的力量。当万千心绪落于纸上,便如同雨水汇入秋池,不再漫无边际地泛滥,而是成为可观照、可珍藏的风景。

四、秋池新涨

雨不知何时小了,只剩零星水滴从枝叶间滑落,清脆如玉磬。义山诗中的“秋池”此刻在我心中盈盈满溢——不是愁苦,而是种清澈的宁静。或许真正的诗意不在于复刻古典情境,而在于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当下的生命体验,并赋予其美的形式。夜雨依旧,千年如一,变的只是听雨的人,与承载心情的媒介。

搁笔时,窗外已是一片澄净。云破处,偶有星光漏下,映着满地水光,恍若碎银。我忽然期待起明天的秋池——义山未曾明言雨后的池景,但我想,那必定是清澈见底,倒映着天光云影,几片落叶如舟荡漾。而我的日记本里,也已盛满一夜雨声,待来日重温,必将泛起新的涟漪。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理解性默写试题及答案

(11)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夜雨寄北》答案 (1)《夜雨寄北》中,写亲人询问归期,从而抒发诗人与亲人之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李商隐《夜雨寄北》通过问答形式和对眼前秋天雨夜等凄凉环境的描写,阐发了诗人身处异...

天净沙、夜雨寄北、泊秦淮

天净沙、夜雨寄北、泊秦淮《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⑴“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⑵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初一上册古诗12首带翻译

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条白帆正好高悬。 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 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