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生辰感怀:从“共欢新故岁”到“且喜且长思”

生辰感怀:从“共欢新故岁”到“且喜且长思”

一、晨起拾句

清晨被窗棂间的鸟鸣唤醒,瞥见手机日历标注的日期,才惊觉又至诞辰。梳洗时忽忆起唐代李世民《守岁》诗中“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之句,虽非专咏生辰,然其辞句中新旧交替的仪式感,恰与生辰之日的心境暗合。独坐窗前沏茶时,续想得韦应物《京师叛乱寄诸弟》中“且喜且长思”五字,忽觉此二句串联,竟成生辰日最妙注脚——欢庆与沉思,本就是生命年轮增长时并生的两种状态。

二、故岁剪影

翻检旧物匣时,一枚褪色桃木书签从《李商隐诗集》中滑落。这是去岁生辰友人赠的礼物,背面镌着“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当时只觉义山此句过于苍凉,今再品之,忽解其深意:时间从不为人驻留,正如羲和驱日车西行不息。然而书签上友人添刻的小字“但惜相逢光景新”,却又将诗意转向温暖。这或许就是“共欢新故岁”的真谛——承认时光流逝的残酷,却依然在交接处找到欢庆的理由。旧相册里父母抱着幼年我吹蜡烛的照片已泛黄,那时他们鬓角尚未染霜,而今视频通话时,父亲总要将手机拿远些才看得清祝福消息。故岁虽逝,却留下足够用一生反刍的温情。

三、新岁启程

午后收到友人托快递送来的青瓷茶盏,胎体上冰裂纹恰似时间行走的轨迹。附笺抄着白居易《七年元日对酒》中“梦得君知否,俱是过时人”之句,墨迹未干处又添“且喜身康健”。这种既承认岁月流逝又珍视当下健康的豁达,正是“且喜且长思”的生动实践。傍晚独步公园,看孩童追逐泡泡,老人携手漫步,忽然领悟生辰不仅是个人年轮的增长,更是观察生命循环的绝佳窗口。每个生命都在时光中同时经历获得与失去,而欢庆的意义,在于选择将目光聚焦于所得而非所失。

四、烛光顿悟

夜阑人静时点燃蜡烛,跳动的火苗映在盛着米酒的瓷杯中。忽然想起《诗经·豳风》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古老歌谣。三千年前的先民早已将收获与诞辰相连,用稻谷酿成的春酒祈求长寿,这是农耕文明对生命最朴素的礼赞。而今人虽居都市丛林,然对生命的敬畏与庆贺从未改变。吹熄烛火时默念:愿新岁能如苏轼所言“门前流水尚能西”,在必然向前的时光中,仍保有不随众流的勇气;更愿践行“且喜且长思”的智慧,在欢庆中不忘沉思,在沉思中仍怀喜悦。

是日读书笔记:重读《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屈子将生辰与星辰运行相连,赋予个体生命以宇宙维度。当代人虽不复如是观天象,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仍贯穿于每个生辰的静思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