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古朗月行月夜遐思日记

《古朗月行》月夜遐思日记

十月十五日夜

今夜月色极好,推开窗时,一片清辉洒落书案,恍若李太白笔下的白玉盘跌落人间。忽然想起幼时初读《古朗月行》的情形,那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竟让我怔了许久——原来千年之前的诗仙,也曾与童年的我有着同样的天真遐想。

重读经典的顿悟

取出泛黄的《李太白全集》,指尖抚过"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的诗句。儿时只觉这月亮上的仙人桂树奇妙有趣,如今再读却品出别样滋味。诗人以童稚视角起笔,渐次铺陈出蟾蜍蚀月、阴晴圆缺的深邃意境,恰似人生从纯真走向清醒的历程。这轮明月照过盛唐的关山,照过宋代的朱阁,此刻正照在我的窗前,跨越千年的清辉依然让人心旌摇曳。

月下独处的哲思

阳台上的茉莉染了月华,仿佛开出一层薄霜。忽然明白为何古今文人总爱对月抒怀——这轮明月从不喧哗,只是静默地见证着人世沧桑。李白在诗中由月之圆缺联想到世事无常,而现代人在霓虹闪烁中早已遗忘抬头仰望。当我真正静心凝视这轮明月时,竟感到一种奇妙的慰藉:所有纷扰烦恼在宇宙的尺度下,都不过沧海一粟。

童年月忆

记得七八岁时,外婆常抱着我在院里赏月。她指着月影说那里有砍树的吴刚、捣药的玉兔,而我总争辩说看见的是宇航员的脚印。如今外婆已白发苍苍,那些关于月亮的传说也被科学解释取代,但月光里流淌的温情却从未改变。正如李白在诗末感叹"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美好的事物总会唤起人们共通的情感共鸣。

现代社会的月光

楼下传来汽车鸣笛声,提醒着我身处繁华都市。电脑屏幕的冷光与窗外月色交织,构成奇特的时空交错。忽然想起近日研究的天文资料显示,因城市光污染,已有三分之一人类无法用肉眼看见银河。但幸运的是,明月依旧突破重重阻碍,将清辉送入每个愿意仰望者的眼眸。这或许就是《古朗月行》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秘密——它唤醒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原始向往。

夜渐深,月西斜。合上诗集时忽然莞尔:李白若生在当代,见到登月飞船带回的月岩标本,不知会写出怎样惊人的诗篇?或许会大笑"白玉盘原是真蟾宫",继而举杯邀约嫦娥共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轮明月永远悬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怀揣童心的灵魂,去发现,去惊叹,去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古朗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