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晨起闲看小池有感

晨起闲看《小池》有感

一个夏日清晨的遐思

清晨五点半,在啾啾鸟鸣中自然醒来。夏日的天亮得格外早,阳光已透过窗帘缝隙,在地板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带。我没有急着起床,而是在半梦半醒间,忽然想起杨万里的那首《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二十八个字,像清泉般在心头流淌而过,顿时驱散了最后一丝睡意。

诗中画境

索性披衣起身,踱步到阳台。我住在城郊的小区,幸运的是楼下正巧有个不大的池塘,平日里不甚留意,今日在诗情的催动下,竟成了我最向往的风景。凭栏远眺,池塘沐浴在晨光中,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和周边树木的轮廓。虽无泉眼,但池边的自动循环装置正汩汩地吐出细流,果真“无声惜细流”,生怕打扰了这片宁静。岸边的柳树垂下万千绿丝绦,它们的阴影温柔地覆盖着一隅水面,正是“树阴照水爱晴柔”的完美写照。

我凝神细观,搜寻着诗中的主角。荷叶田田,大部分已然舒展,但靠近东岸的一角,几片新叶刚刚钻出水面,那蜷曲的形态,恰似一支支青翠的玉笔,傲然指向天空。我耐心等待着,期待着诗中那灵动的刹那。约莫过了十分钟,一只蓝黑相间的蜻蜓,振动着透明的薄翼,轻盈地掠过水面,它的飞行轨迹变幻莫测,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终,它精准地悬停片刻,然后悄然落定在那最高、最尖的一片新荷之上。翅翼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它微微调整着姿态,仿佛一位高傲的王子,巡视着自己刚刚征服的王国。这一刻,时空仿佛凝固,杨万里在八百多年前捕捉到的瞬间,与此刻我眼前的景象完美重合,一种跨越千古的共鸣在心中激荡。

心境之转

此情此景,让我沉思。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我们总是追逐着“大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渴望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常常忽略了身边这些“小池”般的静谧与美好。我们抱怨生活枯燥,缺乏诗意,或许不是因为诗不在,而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一颗感受细腻的心。杨万里何以能写出如此清新活泼、充满生趣的诗句?正是因为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对自然万物充满了热爱与好奇,他能蹲下身来,全神贯注地观察一口泉眼、一道细流、一片树荫、一朵小荷、一只蜻蜓。他从这微小的景致中,洞察了宇宙的生机与和谐。

反观自身,我被手机屏幕上的方寸世界占据了太多时间,接收着远在天边的海量信息,反而对窗外的四季更迭、楼下的花开叶落近乎视而不见。这个因一首诗而起的清晨,像一声清脆的磬音,敲醒了我麻木的感官。我开始学着诗人的样子,不只是看,而是“观察”;不只是听,而是“倾听”。我听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听到不同鸟儿各异的鸣唱,听到水流渗入池塘的潺潺声……这些平日里被大脑自动过滤为背景噪音的声音,此刻汇聚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

生活之悟

回到书房,我再次摊开《诚斋集》。读着“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读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仿佛与这位南宋的诗人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他的诗,没有李白的豪迈奔放,没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却有一种贴近生活、发现凡俗之美的巨大力量。他告诉我,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日常起居之间,在庭院的一角,在旅途的瞬间,在一草一木的枯荣里。

这个清晨的偶遇,于我而言,是一次珍贵的精神洗礼。我决定,从今天起,要为自己留一片“小池”。它或许是我家阳台上的几盆绿植,是我下班路上经过的那片街心花园,抑或仅仅是书桌前的一扇窗。我要时常在其中“闲看”,看光影移动,看云卷云舒,看生命悄然生长的痕迹。感谢杨万里,用他清澈如泉的诗句,为我洗去了心头的尘埃,让我重新发现了隐藏于平凡生活中的无限隽永与趣味。原来,只要心怀一份闲适与热爱,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生活的诗人,每一日都能写成一首清新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