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重阳节日记:登高思亲
农历九月初九 晴
又是一年重阳至。晨起,推窗,秋风已带了些许凛冽的意味,天空是那种洗过般的湛蓝,澄澈高远。空气中隐约浮动着清甜的桂花香与淡雅的菊香,提醒着我这个节日的独特性。翻开那本微微泛黄的《唐诗三百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赫然映入眼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二十八字,道尽了千百年来游子心中那份无法排遣的思念与乡愁。
合上书页,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冲动。我决定效仿古人,去城郊的小山上登高,以此种方式,与千年前的诗人隔空对话,亦是对远方亲人一种缄默的怀念。
山行所见
山道旁,丛丛野菊开得正盛,金黄、纯白、淡紫,于秋风中摇曳生姿,坚韧而灿烂。它们不与百花争春,偏偏在这万物开始凋敝的深秋,绽放出最蓬勃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古人于重阳赏菊的缘由——崇敬其傲霜之品格。我俯身轻触那冰凉的花瓣,想起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约定,那份闲适与期待,穿越时空,仿佛在此刻有了温度。
登至半山腰,见几位老者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茱萸苗栽种在路旁。茱萸,这个在现代生活中几乎已被遗忘的植物,在古代却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神物。《风土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那红艳如玛瑙的果实,被认为能驱邪避灾,寄托着人们对健康、对平安最朴素的祈愿。看着老人们虔诚的身影,我并未感到丝毫迷信的可笑,反而是一种文化的温情与传承的感动在心间流淌。
临峰远眺
终于抵达山顶。秋风浩荡,吹得衣袂猎猎作响。极目远眺,整座城市尽收眼底,远方的河流如一条银带,蜿蜒向视线的尽头。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中吟诵:“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那份年华老去却强作豁达的复杂心绪,在此情此景中,我似乎能窥得一二。人生易老,岁月匆匆,唯有山河依旧。
我找了一块平整的石头坐下,静静地望着故乡的方向。虽然现代通讯发达,一个视频电话便能见到亲人,但此刻,我却更愿意沉浸在这种古老的静默思念里。王维当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在今天或许已因 technology 而消弭,但那份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对团聚的渴望,却从未改变。登高,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眺望风景,更是让思绪有一个向上的出口,让它能乘着秋风,飘向所思所念之人的身旁。
归途有感
夕阳西下,漫山秋色被染上一层暖金。下山时,心情已与上山时不同,少了一份莫名的感伤,多了一份通透与宁静。这个以古诗为引的重阳节,让我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巡礼。那些诗句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眼前的菊、风中的香、心中的情。
重阳节,它不仅是敬老爱老的“中国老人节”,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的、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人情怀的传统节日。它提醒着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也需要停下来,效仿古人,登高望远,赏菊思亲,让心灵回归一种传统的、优雅的慢。感谢王维,感谢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让这个节日,在千年之后,依旧充满了如此动人的魅力。
日记作文(必看)编辑最新整理
噢——”中,我们同样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思亲之情,它同样不知道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今天的重阳节又有了新的含义,作为传统佳节,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这一天,开展敬老祝寿和登高远望的活动。外婆最近身体不好,我也不能做什么。只能帮助外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知道她老人家最近身子骨不太舒服,为我外婆敲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