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牧童古诗中的田园记忆

《牧童》古诗中的田园记忆

一个夏日的午后

午后阳光懒洋洋地洒在田野上,我翻开泛黄的诗集,偶然读到吕岩的《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短短四句,却让我恍惚回到了童年。

记忆中的牧童身影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叫阿牛的孩子,总爱在放学后赶着家里的老黄牛去河边吃草。他常戴着破旧的斗笠,腰间别着根竹笛,活脱脱就是诗中走出来的牧童。有次我跟着他去放牛,看他光脚踩在湿润的泥土上,裤脚卷到膝盖,嘴里叼着根狗尾巴草,那自在的模样至今难忘。

诗中的田园意象

诗中"草铺横野"的描写让我想起村外那片开阔的草地。初夏时节,野草能长到孩童腰间,风吹过时像绿色的海浪起伏。而"笛弄晚风"的画面,总让我联想到阿牛即兴吹奏的乡间小调,不成曲调却格外动人。

现代生活的对照

如今住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再难见到诗中那般纯粹的田园景象。孩子们放学后忙着补习班,哪有机会"不脱蓑衣卧月明"?每次读到这首诗,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让人不禁思考:我们在追逐现代化的同时,是否也丢失了某些珍贵的东西?

重访故乡的感触

去年回乡,特意去寻访当年的放牛坡。草地变成了光伏电站,阿牛也进城当了快递员。只有那棵老槐树还在,树皮上还刻着我们当年稚嫩的涂鸦。站在树下,忽然明白《牧童》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定格了那份永远逝去的、质朴的乡村童年。

合上诗集,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恍惚间,晚风送来若有若无的笛声,不知是记忆的错觉,还是某个孩子正在重复着千年来不变的牧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