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元宵日记
癸卯年正月十五 晴
晨起推窗,见街巷已缀零星红灯,方惊觉又是一年元宵。案头《全唐诗》恰翻至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十字倏然灼烫眼眸,竟与窗外渐浓的年节气息叠印成趣。
诗里灯市如昼
午后信步至城南灯市,竟与千年前唐诗景象浑然相通。稚子擎着玉兔灯奔跑,绢纱制成的耳朵在风中轻颤,恰似"金吾不禁夜"的欢腾。商家悬挂的谜笺随风翻飞,某张写着"腹内香甜如蜜,心中红如刀"的谜面,令我想起李商隐"桂花香馅裹胡桃"的元宵吟咏——古人食汤圆时,可也曾这般绞尽脑汁猜灯谜?
月下独酌诗韵
暮色四合时,携姜夔《鹧鸪天·元夕》登阁楼。远处现代霓虹与古典彩灯交织,正是"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当代注脚。忽有孔明灯自河畔升起,恍见辛弃疾笔下"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流光溢彩。此刻方知古人诚不我欺,元宵的欢愉从来穿越时空,只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蓦然回首间。
食母亲手制汤圆时,黑芝麻馅料淌出深浓香甜,忽然懂得范成大"秫粉搓成玉,香甜煮作春"的满足。这种以糯米包裹甜蜜的智慧,何尝不是中国人对团圆最朴素的隐喻?电视里正重播元宵晚会,电子烟花与唐宋火树银花在时空两端遥相呼应,原来我们始终活在古诗构建的精神原乡里。
诗词照见永恒
深夜整理今日所见,从王安石"灯火家家市"到唐伯虎"满街珠翠游村女",古诗中的元宵竟如多维画卷徐徐展开。最动人心魄的仍是苏轼"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千年圆月照耀过汴京灯山,也正清辉洒在我书写日记的窗台。原来每首古诗都是时空胶囊,封印着永不褪色的情感密码,待我们在特定时节启封,与古人共享同一片月光。
今宵读诗的最大收获,是发现传统并非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现代霓虹与古诗意象重叠时,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何为"一夜鱼龙舞"的永恒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