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悯农 古诗日记

悯农 古诗读后感日记

盛夏田间的精神觉醒

今日重读李绅的《悯农》二首,字句如锄头般叩击心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空调房里读来格外刺痛。忽然想起明日要参加学校农学体验活动,特意提早整理背包,却在收纳防晒袖套时停顿——古人何来防晒装备?他们唯有顶着烈日躬身耕作,那被阳光灼伤的脊背,才是土地最真实的记忆。

诗与土地的对话

清晨五点抵达农场时,露水还挂在稻叶上。农民张大叔递来镰刀时笑道:“诗人说‘春种一粒粟’,其实我们四月就要浸种了。”他手掌的厚茧摩擦过我的指尖,那粗糙的触感突然让我明白“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文学修辞——他指间深嵌的泥土,是六十个春秋的沉淀。

正午阳光最毒辣时,我们开始给茄子地除草。弯腰不过半小时,汗水已浸透衣背。张大叔却突然哼起山歌:“太阳出来啰喂,照我锄头光闪闪...”那歌声像清凉的泉水,让我想起《悯农》第二首中“谁知盘中餐”的诘问。原来农民早已用千百年的劳作回答了诗人:他们不需要怜悯,需要的是尊重。

泥土中的哲学课

休息时张大叔掰开土块讲解:“看这蚯蚓打的洞,比什么化肥都管用。”他忽然问我:“你们读书人说‘四海无闲田’,可知为什么农夫犹饿死?”见我语塞,他抓起把泥土轻轻搓散:“古代没有抗旱技术啊,现在我们有水泵,有温室大棚,但还是要看老天爷脸色。”

傍晚离开时,夕阳给稻田镀上金边。张大叔站在田埂上挥手,身影与稻穗融成永恒剪影。归途的车上,我在手机里写下新的感悟:《悯农》的真正价值不在怜悯,而在唤醒。它让离开土地的人们记得,每粒米都带着阳光的重量、雨水的记忆,以及比人类文明更古老的——土地的呼吸。

今夜当我再次翻开诗集,“秋收万颗子”有了具象的画面:那是张大叔捧起稻穗时绽开的笑纹,是收割机惊起的麻雀,是粮仓里漫起的金色尘雾。或许真正的悯农,不是俯视的同情,而是平视的理解——理解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人类的未来,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太阳的尊严。

悯农其一古诗读后感合集

《悯农》读后感 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打开《古诗 80 首》,映入眼帘的又是这催人深思的古诗。 这首普普通通的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侯就会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里 又有了一点新的收获。 这首诗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样一幅画来:在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炙 烤着大地,农田里有一个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