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遇雨
清晨推窗,竟见细雨如烟,天地间仿佛被笼上一层青灰色的薄纱。忽然想起东坡先生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蓑衣虽早已被时代湮没,但那份从容却穿越千年,轻轻叩击我的心扉。
蓑衣里的哲学
撑伞独行时,雨水在伞面敲打出断续的韵律。古人穿着蓑衣行走,想必听得更真切吧?那用棕榈叶编织的衣裳,该是如何将雨声过滤成温柔的低语。蓑衣不像现代雨衣般密不透风,却因此与自然保持着微妙的联系——既遮挡风雨,又允许肌肤感知空气的湿度,恰似东坡先生"任平生"的处世智慧。
湖边长思
行至未名湖畔,见垂柳新绿如烟,倒映在涟漪荡漾的水面。忽然明白"一蓑烟雨"中的"烟"字之妙,既是实写雨雾朦胧之景,更是暗喻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当年苏轼写下这首《定风波》时,正经历乌台诗案的贬谪,却能以"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豁达,将苦难化作笔底烟云。
现代人的蓑衣
坐在湖心亭里,看上班族匆匆跑过积水。我们撑着精密的折叠伞,穿着防水冲锋衣,却常被生活的风雨淋得措手不及。或许每个人都该在心里备件"蓑衣"——不是逃避现实的铠甲,而是允许些许风雨渗透的从容。就像此刻,我任雨滴打湿笔记本的边角,墨迹在水中微微晕开,倒成就了意外的水墨效果。
归途拾得
返程时雨势渐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路过旧货市场,竟见有位老者在编蓑衣,粗糙的手指在棕叶间翻飞。他说现在只有茶道爱好者会买,挂在茶室当装饰。这让我想起日本茶道中的"侘寂"美学,或许"一蓑烟雨"的意境,正是中国版的残缺之美。
暮色中,城市亮起霓虹。现代文明给我们无数便利,却也在无形中割裂了与自然的联系。而千年前那件蓑衣,至今仍在提醒我们:生命不必过分精致,留些缝隙让风雨穿过,方能见得"山头斜照却相迎"的豁然开朗。
读书随笔 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感
读书随笔 读《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感 读书随笔 这两天肠胃炎犯了,躺在床上两天,一口气看完了季老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看完以后感触良多,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在季老的笔下,夹竹桃为什么那么有韧性,原来是透过夹竹桃了解到他的生平,现在只是透过无声的文字,去认真的体会,仔细地感受,读他得文字仿佛在听一位智慧老人在讲话,讲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