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月夜随想
一、月华初上
暮色四合时,我独自登上天台。远处高楼缝隙间,一轮金黄的圆月正缓缓攀上梧桐枝头,恰似李白笔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童趣景象。晚风裹挟着桂花香拂过面颊,楼下孩童提着灯笼嬉闹的声音隐约传来,而我的视线却始终无法从那片清辉中移开。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此刻的月光是否也正洒在故乡的青瓦上?母亲是否仍保留着在庭院摆月饼敬月的旧俗?记忆中的石阶应当浸满了如水的月华,就像苏轼描写的那般"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二、月影徘徊
月光渐渐变得清冷,为城市镀上银色的轮廓。我忽然想起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慨叹。异乡的月亮再圆,终究少了灶台边母亲絮叨的温暖。手机屏幕亮起,家族群里表妹发来老家月亮的照片——那轮明月悬在熟悉的马头墙上,墙角还堆着收割后的稻秸,与记忆中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境完美重叠。
月光下的旧时光
阳台上晾晒的被子散发着阳光的味道,让我记起儿时中秋夜必做的三件事:跟着奶奶用脸盆接月影,据说能照见未来;偷尝供奉完的麻饼,总被芝麻糊满衣襟;躺在竹床上听父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直到月光漫过他的皱纹。如今这些片段都化作白居易诗中"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的怅惘。
三、月落归思
李商隐写"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此刻月光确实带着霜意的沁凉。楼下外卖小哥的电动车仍在穿梭,现代都市的中秋少了古人的诗意,却多了份为生活奔忙的真实。我拍下月亮发给父母,对话框立即弹出母亲六十秒的语音方阵,说着"你爸非要把月饼留到你回来"。
月亮西斜时,我泡了杯家乡寄来的桂花茶。水汽氤氲中,仿佛看见故乡的月亮倒映在茶汤里,恍惚间懂了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或许明年的月光里,会有我拖着行李箱踩碎月影的脚步声,和那句迟到的"爸妈,我回来过中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