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日记:野草与别愁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日记:野草与别愁

五月二十日 晴

今日重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像一枚楔子,敲进我记忆的缝隙,让我想起一周前在郊外古原的所见所感。那日的风物,竟与千年前诗人的吟咏如此契合,仿佛时光从未流逝,只是不断地在循环着同样的离别与重生。

原上草

那是一片广袤而略显荒凉的原野。站在高处望去,无尽的野草在风中起伏,形成一片绿色的海洋。阳光慷慨地洒下,每一片草叶都闪烁着生命的光泽。我蹲下身,仔细观察这些看似卑微的生命。它们的根茎紧紧抓着土壤,有的甚至从石缝中倔强地探出头来。我用手轻轻拂过草尖,感受到的是一种惊人的韧性。这正如诗中所描绘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年复一年地经历着繁茂与衰败,却从未真正被摧毁。这种沉默而强大的生命力,是对“坚韧”最朴素的诠释。

古道与离别

一条被行人脚步磨得光滑的古道,蜿蜒着穿过草原,伸向远方的群山。我沿着古道漫步,脚下是坚硬的泥土和偶尔裸露的碎石。我不禁想象,千年前,白居易是否也曾站在这样一条路上,目送友人远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眼前的景象与诗句完美重叠。芳草萋萋,仿佛要吞没这条记载了无数离别故事的道路;而原野的翠绿,一直蔓延到视野尽头那座废弃的土城遗址,荒凉与生机形成一种奇异的对照。

我遇到一位当地的牧羊人,他告诉我,这条古道在几十年前还很热闹,是通往邻县的必经之路。许多人从这里离开家乡,去往未知的远方,他们的亲人就站在这片原野上挥手告别。他说,看惯了离别,反而觉得这原上的草最是情深,无论谁走了,谁来了,它们都在那里,用一岁一枯荣的方式,默默陪伴和纪念着一切。这番话,让我对“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满目的萋萋芳草,不仅是离愁别绪的象征,更是一种永恒的见证和守候。

心中的原野

夕阳西下,我踏上归途。回望那片被染成金红色的古原,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有一片这样的“古原”——它代表着那些我们必须经历的离别、必须独自面对的荒凉时刻。但这片原野上,也一定生长着那“春风吹又生”的野草,那就是我们内在的 resilience,是希望与重生的力量。

今天的出行,因一首诗而起,却收获了一份超越诗文的感悟。《赋得古原草送别》不仅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关于生命哲学的赞歌。它告诉我们,离别固然充满了“萋萋别情”,但生命本身如同原上草,拥有着无法被摧毁的循环与韧性。每一次结束,都孕育着新的开始。我会将这片原野和它的野草珍藏于心,在未来某个需要力量的时刻,想起这种沉默而伟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