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
十月廿七 阴雨绵绵
窗外的雨丝斜织着南国的天空,像极了王维笔下那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意境。书案上那袋从岭南寄来的红豆,在灯下泛着温润的赤色光泽,每一粒都仿佛裹着岭南的烟雨与阳光。这是挚友离穗前特意托人捎来的,他说:「见红豆如见故人。」
一、红豆何物
拈起一粒端详,这相思子竟比想象中更沉重。殷红的种皮上有一圈墨黑的脐眼,恰似含泪的眸子。古籍载其「赤如珊瑚,南方用以嵌首饰」,但更令人动容的是《本草纲目》的记载:「彼人言其心中人则生,故名相思子。」原来这朱红豆粒,真是由无数思念凝结而成的精魂。
二、南国记忆
去年木棉飘絮时,与友同游光孝寺。六祖慧能剃度的那株菩提树下,卖红豆的老人用粤语吟唱着:「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友人当时买下两串红豆手链,一串自己佩着,一串塞进我掌心。如今他那串应已浸透珠江的水汽,而我这串仍带着吴地的梅雨湿香。
犹记越秀山巅同看云海翻涌,他忽然说:「你看这云来云往,多像人生聚散。但红豆永远红得这么执拗。」那时笑他文人酸气,而今对着案上红豆,竟品出彻骨的怅惘。
三、相思之味
夜雨敲窗声里,将红豆倒入白瓷盘。哗啦作响的瞬间,忽然理解古人为何要用它作相思喻体——这声响里藏着岭南荔枝林的簌簌风吟,藏着珠江潮水拍岸的节律,更藏着那些未能说尽的、潮湿温热的南方往事。韦庄说「罗带悔结同心,独凭朱栏思深」,此刻盘中的三百粒红豆,恰似三百个未完成的约定。
四、尺素难托
试图学古人将红豆嵌入书信,却发现现代邮章不允寄颗粒物。最终只能拍摄照片微信传去,像素构成的红色终究失却了原本的温度。电子屏那端很快回复:「已收到相思,勿念。」可明明传递的只是相思的影像,那枚真实的、带着南国泥土气息的相思子,依然孤零零躺在案头。
雨不知何时停了,月光从云隙漏出,照着瓷盘里散落的红豆。忽然想起李时珍记载的毒性:「相思子苦平有小毒,不宜内服。」原来最深的相思,从来都是带着微毒的,教人既不敢吞咽又舍不得吐弃,只得日日摩挲,任那抹赤红渐渐沁入肌理。
夜渐深,将红豆收进锦囊时默念: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但终究私心盼望,这南国红豆永远不必承担相思的使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