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竹溪日记

悯农种植日记:春耕的感悟与希望

《悯农》种植日记:春耕的感悟与希望

四月十二日 晴

清晨五点,父亲粗糙的手掌轻拍我的肩头。窗外还缀着星子,灶间已飘来小米粥的香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今日让你尝尝种地的滋味。"他笑着念出陶渊明的诗句,而我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李绅《悯农》的警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一畦新绿的启示

玉米种子倒入掌心时,像一捧金黄的玛瑙。按照父亲的指导,我在翻耕好的田垄上每隔二十厘米戳个小坑。弯腰不过半小时,脊背已泛起酸意。父亲却始终保持着匀速的节奏,他的脚尖丈量过土地,指尖弹落种子,每个动作都带着古老的韵律。忽然明白《诗经·七月》里"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的劳作,竟是穿越三千年的同频共振。

正午时分的顿悟

日头最毒时,我们正在给幼苗浇水。汗水沿着下巴滴入土壤,瞬间被饥渴的大地吞噬。父亲指着远处起伏的梯田:"你看那漫山遍野的绿,都是这样一滴汗一滴汗浇出来的。"他忽然轻声吟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千年之前的诗句砸在心上,竟比阳光更灼人。

黄昏归家时,裤脚沾满泥点。母亲端来凉茶笑道:"今儿可算知道'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真滋味了。"晚风穿过院角的瓜架,新移栽的南瓜苗在暮色中舒展开绒毛初生的叶片。我忽然理解父亲为什么总说"土地不会骗人"——你投注多少心血,它就回报多少生机,这是亘古不变的契约。

四月十五日 小雨

细雨润湿了菜畦,父亲冒雨给番茄搭支架。他哼着改编的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谷雨栽薯正当时。"塑料棚里的秧苗青翠欲滴,让人想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里"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的蓬勃。雨丝斜织成帘,父亲教我将腐熟的豆饼埋进土里,说这是古人"沤肥养地"的智慧。

夜晚整理日记时,窗外的雨声淅沥。笔墨在纸上沙沙游走,像春蚕啃食桑叶。忽然懂得《悯农》为何能传诵千年——那些诗句里不仅有对农人的悲悯,更有对生命循环的敬畏。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都是人与自然的合奏。而在这个春天,我终于听懂了土地教给我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