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于字古诗伴我秋日行
十月廿三 晴
晨起推窗,见梧桐叶已染金黄,忽忆起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之句,虽未直书“于”字,然其《蝉》中“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于”字隐于韵律间,恰如秋蝉执著于高枝。遂决意携《全唐诗》往西山寻秋,以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
山径寻诗迹
沿石阶徐行,落叶窸窣如碎玉。翻至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跃入眼帘,其“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暗合秋草坚韧之态。忽见岩隙野菊丛生,金黄花瓣抱枝而绽,顿悟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非虚言。菊之傲霜,恰似诗人坚守节操于乱世,这般“于”世独立的风骨,岂非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之深意?
亭中品诗境
半山腰小憩时,恰遇细雨霏霏。撑伞独坐石亭,翻读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之境宛在眼前。雨丝斜织于黛瓦,恍见摩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禅意。此间“于”字虽隐,然“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之超脱,正是将身心托付于山水的豁达。忽闻钟声自远寺传来,如杜甫“晨钟云外湿”般穿透雨幕,令人心魂俱净。
峰顶得诗心
及至山顶,云开雾散。极目处层林尽染,长江如练蜿蜒于天际。脱口吟诵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万里悲秋常作客”的苍茫,此刻竟化作浩然之气。忽觉古诗中的“于”字,不仅是介词“在”或“对于”,更是种精神姿态——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立于天地,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之忠于本心。这些诗句历经千年,依然鲜活于当下,滋养着每个寻美的灵魂。
暮色四合时下山,衣襟沾满桂香。回望西山秋色,恍然明悟:古诗非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于”日常行走间触碰的生命印记。当我们将“于”字理解为一种联结——联结古今,联结天地,联结自我与万物,便真正读懂了中华诗魂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