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古诗词伴我秋日记
霜降时节的思绪
十月末,霜降已过,天气骤然转凉。清晨推开窗,一股清冷干燥的空气扑面而来,其中似乎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酸涩果香。这熟悉的味道,瞬间将我拉回了童年,也让我想起了那些散落在古籍诗词中的“山楂”身影。古人称它为“山楂”、“赤枣”、“酸楂”或“棠球子”,每每读及,总觉齿颊生津,别有一番风韵。
记忆中的那抹红
我的童年是在北方一个小镇度过的。每到深秋,镇子后山的山楂林便成了我们的乐园。那时还不懂什么“风摇垂枝花空落,露滴山楂珠泪凝”的意境,只知道那一颗颗饱满滚圆、红如玛瑙的果子,是秋日里最诱人的零嘴。我们一群孩子,像猴子一样灵巧地攀上枝头,专拣那些被秋阳晒得最透、颜色最深的果子摘,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那股子强劲的酸味瞬间冲击着每一颗味蕾,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皱起眉头,但紧接着,一丝清甜的回甘便缓缓涌上,令人欲罢不能。祖母总是笑着看我们,她会将大部分山楂小心地收集起来,说要做成冰糖葫芦、山楂糕或是晒干了泡水喝,说是“消食健胃哩”。
诗卷里的棠球子
后来离乡读书,才在故纸堆里与它的文化身份重逢。山楂虽非传统文人最钟爱的梅兰竹菊,却也以其独特的姿态点缀着诗词的画卷。它不似牡丹富贵,不似寒梅孤傲,它更像一位质朴的邻家姑娘,带着山野的清新与生活的烟火气。清代文人卓笔峰在《商山野录》中便有“棠球子赤如丹砂,味甘酸,可消宿食”的记载,将其药用价值与形态色泽一语道尽。而更早的诗词里,它常是秋日山景的组成部分,“红果垂枝点秋色,碧潭映影见寒山”,那一抹亮眼的红,恰到好处地打破了秋日的萧瑟与寂寥,增添了几分活泼的生趣。读至这些句子,口中仿佛又泛起了那酸酸甜甜的滋味,眼前是故乡那片红艳艳的山坡。
今夕的滋味与感怀
今日午后,我特意去市集买了一包新鲜的山楂。摊主是一位和蔼的大爷,他说这是今年最后一批了,再晚就没了。我将它们洗净,一部分学着祖母的样子串成葫芦状,熬了糖浆,亲手制作了几串冰糖葫芦。糖壳晶莹剔透,咬下去咔嚓作响,内里的果肉依然保持着那份倔强的酸,与外壳的甜交织碰撞,是记忆深处最正宗的味道。另一部分,我学古人,将其切片晒在阳台,准备日后泡水。看着那些红色的切片在阳光下慢慢收缩,颜色变得愈发深沉,时光仿佛也慢了下来。
窗外的梧桐叶已片片凋零,秋意正浓。咀嚼着这酸中带甜的山楂,回味着那些与之相关的古老诗句,我忽然明白,山楂之于我,乃至之于文化,其意义或许就在于这份“回甘”。它先以尖锐的酸涩示人,如同生活里难免的艰辛与磨砺;但只要你耐心品味,总能等来那份深邃的、熨帖人心的甘甜。这小小的红果,既是秋日的馈赠,也是穿越时空的文化信使,连接着我的童年与现在,连接着自然的节律与人文的脉动。它提醒着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份最本真、最质朴的生活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