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古诗词日记:午后倦读拾遗
壬寅年荷月廿三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书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随手从架上抽出一本泛黄的《唐宋诗钞》,翻动间竟飘落几片干枯的茉莉花瓣,想来是去岁夹在书页中的。这般情境,倒正应了那句"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一、倦眼迷离遇故知
指尖划过温庭筠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忽觉眼皮渐沉。这些往日能倒背如流的词句,如今读来竟有些隔膜。想来是连月伏案工作,使我对古典诗词产生了某种倦怠。正欲掩卷小憩,却见苏轼《临江仙》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一句,如冷水浇头般令人警醒。古人宦海浮沉间尚能作此旷达之语,我辈困于案牍劳形,岂非辜负这千年文脉?
二、墨香深处有清欢
重读李清照《金石录后序》,见易安于兵荒马乱中犹守护金石古籍,忽然懂得所谓"倦"并非厌恶,而是久别重逢时的近乡情怯。取古砚研墨,抄录《醉花阴》名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墨香与窗外桂花香气交织,竟生出穿越时空的错觉。原来倦读诗词时,需要的不是强迫自己钻研,而是放任心神与古人同游。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这首《丑奴儿》道尽人生况味。少年时囫囵吞枣背诵的诗词,如今在生活阅历中渐渐发酵出新的滋味。这种"倦"或许正是成熟的标志——不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赏析,开始渴望与文字背后的灵魂对话。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
黄昏时分合上书卷,忽忆起《菜根谭》中"嚼得菜根香,则百事可做"之语。对古诗词的倦意,或许源于现代生活与古典语境的分裂。遂取手机录制吟诵《春江花月夜》的音频,配以今日所摄的江景照片,用现代方式重构古典意境。意外发现当诗词融入日常生活,那些文字突然变得鲜活可触。
想来所谓"倦古诗词",实则是与古人神交必经的阶段。恰如知己相逢,默然相对时最见真情。不必强求每日吟诵,但求心有所感时,能有一卷诗词在侧,如老友般静候你的造访。
窗外华灯初上,掩卷时忽觉满室生辉。原来古诗词从来不是沉重的课业,而是照亮尘世的精神灯火——当你觉得疲倦时,恰是需要它温暖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