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囊的古诗:一缕幽香寄相思
五月日记
清晨整理旧物时,从檀木匣中翻出一枚褪色的锦缎香囊。暗红缎面上金线绣的缠枝莲已有些脱线,但轻轻一嗅,那混合着艾草、丁香与沉香的独特气息,仍如二十年前祖母为我佩戴时那般清冽。
香囊里的光阴
记得《楚辞》有云:"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枚香囊恰是端午前夜,祖母就着油灯一针一线缝制的。她将晒干的佩兰、白芷细细研磨,又添了新采的薄荷叶,说是能驱邪避秽。那时我总嫌香气太冲,如今才懂这草木芬芳里,藏着《本草纲目》都未记载的深情。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古诗里的香囊,原是比玉佩更私密的信物。祖父当年赴京赶考,祖母便在香囊内层绣了"平安"二字,暗格里还藏进一截庙里求来的桃木。
气味构筑的记忆宫殿
午后雷雨忽至,潮湿的空气让香囊渗出更复杂的味道。前调是陈年药材的苦涩,中调泛起淡淡的桂花甜香——这必是后来母亲重新填过香料。突然想起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句子,古人以香囊为媒介,将无形的情思化作可触摸的存在。
傍晚特地去中药铺配了当年的香料方子。老师傅拿着我的香囊端详许久,忽然笑道:"这里头还少了一味龙脑,旧时大户人家才用得起。"归家路上经过荷塘,惊觉《乐府诗集》里"香囊系肘后"的少女,或许也闻过这般初夏的荷香。
传承的仪式感
临睡前,我学着祖母的手法将新配的香料装入香囊。女儿好奇地凑过来,我便给她讲《晋书》中贾充女赠韩寿香囊的典故。她眨着眼睛问:"现在还有人送这个吗?"窗外的月光斜斜照在绣绷上,我忽然明白,这缕穿越千年的幽香,本就是最浪漫的答案。
(完)